和美地區古為平埔族原住民半線社、阿束社故地。
明永曆十八年設北路安撫司於半線(彰化市)執掌地方治安暨撫番,
總護諸將,察治姦宄,凡兵民之政皆屬之。
永曆十九年派左武衛武平候劉國軒率兵駐此,自此兵丁開拓,是為本地開闢之始。
繼之泉州人施長齡、楊志申,以及清康熙中葉時泉州人吳洛、黃榜等來線西堡墾殖
或自鹿港登陸,或自諸羅北上,招工買牛,引水開地,各地逐漸開闢。
康熙六十年始設半線堡,六十一年朱一貴起義敗後,隨清軍而來之移民及解甲歸田之兵丁逐漸增多。
雍正年間,東西第一、二圳即行創設。
乾隆五年楊志申、施士安又開創福馬圳。
乾隆二十七年分為半線東西二堡,
東西第三圳於乾隆三十一年復由楊志申開創,灌溉系統大備。
迨至道光十年,本地有三十六莊,以地大闢矣。
大霞田地區,稱為「大霞佃庄」,隸屬於線西堡。
該庄北與和美線庄、七張犁庄為鄰,東與嘉犁庄、西勢仔庄為鄰,南邊為西門口庄,
西南邊一小段與馬興庄為界,西邊為番雅溝庄。
大正九年(1920) ,該庄改制並改名為「大霞田」大字。
居民姓氏以曾姓、許姓、陳姓、洪姓、張姓、柯姓為多。
此墓的洪氏應是出自當地…….
至於王門,從地緣上來看,
來自於線西下犁的可能性頗大。
( 晉邑 顯妣王門媽 洪氏墳墓 道光癸巳年梅月 )
( PS : 道光癸巳為1833 年)
下犁村聚落型態屬於集村,漢人未入墾前,屬於阿束社頭目抵六埔地,
清雍正、乾隆之初,彰化大墾戶楊志申家族和今雲林、台北大墾戶張士箱家族堡殖本地,
當時該村與頂犁村合稱「三十張犁」,即墾地有一五0甲。
招佃而來的移民,以陳、柯、王、黃,許,謝等姓氏為主,
王姓則分布於一至五鄰一帶……..
前一回探視此墓,墓地草長,還經過了一番的惡戰。
此行則墓埕清明,
得以一覽無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