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永曆十九年左武衛武平候劉國軒率兵駐此,自此兵丁開拓,是為本地開闢之始。
繼之泉州人施長齡、楊志申,以及清康熙中葉時泉州人吳洛、黃榜等來線西堡墾殖或自鹿港登陸,
或自諸羅北上,招工買牛,引水開地,各地逐漸開闢。
康熙六十年始設半線堡。雍正年間,東西第一、二圳即行創設。
乾隆五年楊志申、施士安又開創福馬圳。乾隆二十七年分為半線東西二堡。
東西第三圳於乾隆三十一年復由楊志申開創,灌溉系統大備。
迨至道光十年,本地即有三十六莊,以地大闢矣……..
( PS : 此區疑似原有大型古墓,目前似已遷葬 )
「大霞佃庄」隸屬於線西堡。
大正九年(1920) ,該庄改制並改名為「大霞田」大字,
隸屬於臺中州彰化郡和美庄。
南佃乃因位於大霞佃之南,早先叫作「霞佃尾」,亦即現在的「下佃尾」;
庄內以霞佃尾及山寮 (又分頂寮及下寮) 為主。
居民姓氏以曾姓、許姓、陳姓、洪姓、張姓、柯姓為多。
此墓主人之清光緒年間鄉飲賓許啟迪
應該就是當地人士吧 ?
鄉飲賓,即鄉飲酒禮的賓介。
鄉飲賓官階在清朝時相當於八至九品,官階雖非頂高,也非應試得來,但卻頗得眾望,
官位主要是受仕紳或官員等推薦,有時也拿來當作招安,
鄉飲賓也具有調和鼎鼐地方事務。
鄉飲酒禮雖然只是一種地方性質的禮儀,起源於宋代,盛行於明清。
這種以宴飲為形式的禮儀,要求各府、州、縣行政長官代表朝廷親自到場參加,
以表示對宴請賓客的尊重,同時彰顯禮儀的隆重。
其次被邀請參加鄉飲酒禮的賓客均為當地身家清白、齒德具尊的耆老鄉紳,
其中致仕官員被稱為大賓,年高有德者被稱作僎賓,年稍長、有德者被稱作介賓。
一般均統稱為鄉飲賓。
為了表彰鄉飲賓在地方的德行義舉,除了按照規定頒發給鄉飲執照以為憑據外,
地方官員們還要贈送牌匾以示榮耀。
同時鄉飲賓還要由督撫上報朝廷,經禮部奏請皇帝批准,賞給頂戴。
( 清例贈 鄉飲賓 啟迪 許府君之墓 )
線西三十張犁地區(含頂犁、下犁 )招佃而來的移民,
以陳、柯、王、黃,許,謝等姓氏為主,
其中許氏來台祖,原居福建省晉江縣,來台時入墾下犁,
分布於九鄰,屬於庄中一帶,另十五鄰也有一部分。
泉州許氏郡望堂號有高陽、汝南、河南、瑤林、蓬山、西花、
賜恩、鳳山、三山、蕭山。
此墓也有可能與之有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