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溝里為和美通往鹿港必經之地,有「番仔溝」、「山寮仔」兩聚落,
社區活動中心剛好位居中心點,主要寺廟為順安宮。
里名由來,以其北境有一「番仔溝」,
今名番雅溝排水,取其雅稱,所以名為「雅溝」。
泉州人施長齡、楊志申,以及清康熙中葉時泉州人吳洛、黃榜等來線西堡墾殖
或自鹿港登陸,或自諸羅北上,招工買牛,引水開地,各地逐漸開闢。
康熙六十年始設半線堡。
雍正年間,東西第一、二圳即行創設。
乾隆五年楊志申、施士安又開創福馬圳。
乾隆二十七年分為半線東西二堡,
東西第三圳於乾隆三十一年復由楊志申開創,灌溉系統大備。
迨至道光十年,本地即有三十六莊,以地大闢矣……..
線東堡部份包括中寮莊﹝今中寮里﹞、溪洲莊﹝今在中圍里﹞、十二張犁﹝今在犁盛里﹞、
新庄仔﹝今新庄里﹞、詔安厝﹝今詔安里﹞、茄黎莊﹝今嘉犁里﹞、打鐵山﹝今鐵山里﹞、
甘仔井﹝今柑井里﹞、竹仔腳﹝今竹圍里﹞等莊。
線西堡部份則包括查某潭﹝今嘉寶里﹞、芋仔潭﹝今地潭里﹞、塗厝庄﹝今塗厝里﹞、
火燒庄﹝今好修里﹞、大月眉莊﹝今月眉里﹞、和美線﹝今和東、和南、和西、和北、四張等五里﹞、
四張犁﹝今四張里﹞、七張犁﹝今在山犁里﹞、山寮莊﹝今山犁里﹞、頭前厝﹝今面前里﹞、
番仔溝﹝今雅溝里﹞、霞佃尾﹝今南佃里﹞、源埤里、公厝莊﹝今在鎮平里﹞、
大霞田﹝今大霞里﹞、竹圍仔﹝今竹營里﹞、營盤埔﹝今竹營里﹞等莊。
由此可見,番仔溝在當時已為一莊。
在番仔溝水圳旁的田疇之中,有一古墓。
往視之,為廩膳生李慎齋墓。
明清兩代稱由公家給以膳食的生員,又稱為廩膳生。
明初生員有定額,皆食廩。
其后名額增多,因謂初設食廩者為廩膳生員,省稱廩生,增多者謂之增廣生員,省稱增生。
又于額外增取,附于諸生之末,謂之附學生員,省稱附生。
后凡初入學者皆謂之附生,其歲、科兩試等第高者可補為增生、廩生。
廩生中食廩年深者可充歲貢。
明府、州、縣學生員最初每月都給廩膳,補助生活。
名額有定數,明初府學四十人,州學三十人,縣學二十人,每人月給廩米六斗。
清沿其制,經歲、科兩試一等前列者,方能取得廩名義。
名額因州、縣大小而異,每年發廩餼銀四兩。
( 清顯考 郡廩膳生 號慎齋 李府君之佳城 )
此墓額稱之為郡廩膳生,此郡應係指泉州郡而言。
燈號為較為少見的鳳山。
按 : 詩山鳳山寺 ,原名郭山廟,又名將軍廟、威廟鎮,
位於泉州南安詩山鎮西北角鳳山麓,
建於五代後晋天福初年,供奉保安廣澤尊王。
此處之鳳山,
不知是否指南安的詩山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