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港在康熙五十六年以前,已有商船到港載運芝麻、粟、豆,似乎雍乾之際揭示逐漸形成,
乾隆六年時,已有鹿仔港街為「水路碼頭,穀米聚處」。
其實鹿港尚屬島內通商港口,尚不能對大陸直接貿易,鹿港船隻必取道台南鹿耳門出海。
乾隆四十九年前,不顧禁令,許多商船直接往返廈門與鹿港,販賣米穀,運往大陸銷售,
在禁不勝禁的情勢下,乃於乾隆四十九年開放鹿港與福建蚶江口對航。
開港後,從 乾隆 50年至道光30年,約六十年的時間,是鹿港的全盛時期。
從文獻記載「鹿港大街,街街縱橫皆有」、「大街長三里許,泉廈郊商居多,舟車輻轅,百貨充盈」,
及「港口帆檣林立,白帆輕驅海風,人皆輕衣馬肥」等,
可反映其繁榮盛景之ㄧ斑。
道光二十年的《彰化縣志》描寫當時鹿港 :「街衢縱橫皆有,大街長三里許,泉、廈郊居多,
舟車輻奏,百貨充盈。台自郡城而外,各處貨市,當以鹿港為最」,
鹿港可稱為全台第二大港市,俗稱「一府二鹿三艋舺」。
鹿港今日的中山路,以往稱為「大街」,北起天后宮,南至街尾,貫穿整個鹿港街鎮。
在大街的極盛時期,可說是全台最長的商店街,街上最熱鬧的地段,便是「五福街」,
也就是名聞遐邇的「鹿港不見天」的主要部分。
現代人可能沒有想到,目前鹿港的入口,也就是從彰化市進入鹿港的第一站,以前是舊稱「土城口」。
土城即今文武廟、臺糖停止營業的小火車站至禮拜堂一帶,往昔築有防禦的土牆)的地點,
其實,土城口那一帶以前是古早鹿港人所稱的「街尾」;
反過來說,現在中山路的盡頭,「舊祖宮」媽祖廟那邊的舊地名「菜市頭」,
才是原來商船與貿易商進入鹿港的真正入口。
後來由於水道淤積迫使鹿仔港逐漸喪失商港的功能,
昔日的「菜市頭」因環境轉變而成為如今的「街尾」,
因此,街首變街尾,堪稱一頁滄海桑田物換星移的城市變化傳奇。
從「土城口」再經板店、長興、泰興、和興、中興、順興、崎仔腳、菜市頭、天后宮等地頭,
連成一條長街,即目前的中山路,然後轉入泉州街,全長約2公里,這段略呈彎月形的街道,
就是已經在日治期間為拓寬道路而拆除門面的 五福大街。
鹿港俗稱 中山路為 「五福大街」,因為早期有 長興、泰興、和興、順興及福興等五條街道集中
在 中山路一帶,為取其吉祥之意,故稱 「五福大街」 。
「五福大街」另外又有個當地人才知道的別稱,叫做「街頂」,
在五福大街上的房子稱為「街頂厝」,稱住在五福大街的商人為「街頂人」。
鹿港人習慣用「 街頂 」稱呼五福大街,以與落後地區的街路作為區別 。
鹿港街轄域內分為鹿港、頂番婆、草港中、草港尾、南勢、海埔厝、顏厝、
廖厝、溝墘、頂厝、打鐵厝十一個大字。
鹿港大字下令有「大有口」、「菜市頭」、「和興」、「新興」小字名。
目前的街尾里尚保存有一段舊街道 ,也就是目前為新興街 ……..
這裡可說是
外地人所不知道的鹿港老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