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寵(1494-1533)字履仁、履吉,號雅宜山人,明代畫畫家,長洲(今江蘇蘇州)人。
善書法、山水畫與篆刻。書法初學蔡羽,後規範晉唐,楷書師虞世南、智永;行書學王獻之,
與祝允明、文徵明齊名,被譽為吳門三家。
王寵命運多舛,一生仕途不佳,屢試不第,僅以貢生人南京國子監,成為一名太學生,
世稱『王貢上』、『王太學』。
由此,王寵沉溺於詩書畫之中,寄情于山水之間,年僅四十幾歲便去世。
明代書論家王世貞在《三吳楷法十冊》認為王寵所書的《琴操》:
「兼正行體,意態古雅,風韻遒逸,所謂大巧若拙,書家之上乘也。
王寵學書『始摹永興(虞世南)、大令(王獻之)』,初師名家蔡羽,與文征明、陳淳、文嘉等過往甚密。
王寵極有才氣,加之周圍書法名家雲集,故其無論行草、小楷均達到了很高的藝術成就,
因而成為『吳門四家』之一。
在王寵所涉獵的詩書畫中,以書法最為見長,書法中又以行草和小楷見長,
行草與小楷相較,又以小楷最為精絕。
王寵的行草書可謂精熟………
他有著嫻熟而精妙的技巧,用筆起迄異常講究,一筆不苟,
雖如此,但作品往往又給人以逸筆草草的感覺;沉著、潔淨、流暢,結字翩翩起舞,風格疏淡空靈。
這種講究技巧而又自然流露的書法功力與逸筆草草俊逸灑脫的雅玩心態,正是他科考屢次應試
而又不第,沉湎于書畫、寄情于山水的結果。
當然,王寵書法的清麗俊逸風格也是吳門地域書法影響的結果;
或許,這也是吳門書派在這一歷史時期
書法審美趨向的結果。
以我們現代人的書法審美視覺來看王寵的行草書,總有一種囿于晉唐書法傳統而缺少創造的意識,
尤其是在他的行草中總是還帶有前人的行草痕跡。
不過,把王寵的行草雖少些晉人之質樸與灑脫,但也稍稍具存晉書之風韻。
儘管有人評價王寵書法『結體甚疏』、『精氣不足』,然只是一家之言。
但無論如何,他的行草書法技巧仍然是一流的,
至于王寵行草秀雅風格的形成,
除為個人審美情趣之外亦是天性使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