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龍海市九龍江入海口流傳村,
坐落著清末民初聞名海內外的僑批業巨擘—天一信局總部建築群。
清光緒六年(1880)經營批信多年的漳州府龍溪縣「水客」郭有品在其家鄉創辦「天一批郊」,
由此郭有品開始從單幫「水客」往來南洋和大陸之間的解送向公司化僑批業務經營轉變。
「批」是福建閩南地區對家書乃至一般信件的通稱,
而「僑批」產生於近代東南亞華僑社會。
光緒十八年(1892)郭有品在流傳設立總局,在廈門、安海、呂宋(今菲律賓)設立3個分局,
繼又在南洋的菲律賓、馬來亞、新加坡、印尼、泰國、安南、緬甸、柬埔寨等國設立23家分支機構。
到1920年,天一信局的經營達到鼎盛,
當時閩南地區近三分之二的僑匯資金都是經過天一信局匯送的。
可以說,天一信局承載了閩南海外僑胞的血淚和汗水,
也見證了百年前僑批事業的誕生和興旺………..
據了解,早在唐末,漳州就有人到南洋謀生。
到了明成化年間,漳州月港對外貿易興盛,漳州華僑人數驟增,「閩南通番,皆自漳州月港出洋」。
月港貿易興起時,更多的漳州人從月港出發僑居東南亞各國和日本。
可以說,月港的貿易路線,同時也是閩南僑民的遷移路線。
當時月港擁有18條通往東西洋的航線,與東南亞、南亞和東北亞等47個國家和地區有直接貿易往來,
並且以呂宋為中轉站,與歐洲一些國家進行間接貿易。
沿著海上貿易路線,閩南地區華商、僑民足跡遠至南亞,甚至歐美。
在西班牙於1571年占據呂宋之前,就有中國人寓居呂宋。
隨著漳州月港—菲律賓馬尼拉—墨西哥阿卡普爾科大帆船貿易的發展,
特別是巨額利潤和墨西哥銀元的誘惑,更多漳州人前往呂宋。
19世紀末20世紀初,漳州籍華僑在菲律賓的發展達到頂峰。
創設天一信局的郭有品更是其中的佼佼者……….
郭有品17歲時隨宗親漂洋過海前往呂宋(今菲律賓馬尼拉)經商,
由於他忠厚老實、尊老敬賢且樂於助人,深得同鄉僑民的信賴,為僑商及其雇用
華工攜帶銀信回國,成為水客大軍中的一員,後晉升為客頭。
郭有品從水客生意中領悟到經營僑批收入的豐厚,更由於僑眷多居住在窮鄉僻壤,
交通不便,從南洋的呂宋、馬來亞、印尼、新加坡等地捎信款回鄉的市場需求量日益增加,
一般水客已無法滿足華僑信匯日增多的需要,郭有品便於1880年在家鄉龍溪縣流傳社
創辦了漳州首家批館天一批郊(後改成為天一信局),
主要經營呂宋與閩南之間的華僑銀信業務,
在設立分局的同時,將家鄉流傳的天一信局設為總局。
這座盛極一時的天一總局,其實是座匯兌銀信局,初稱天一批局,
清光緒十八年(1892) 改稱為為「天一信局」,並擴大為四個局,
設龍溪流傳為總局,廈門、安海、呂宋為分局。
從1880年創辦至1928年1月28日停業,歷時48年,
是中國郵政史上有記載的第一家民間國際郵局,
也是規模最大、分布最廣、經營時間最長的早期民間僑批局……..
天一郵局及其總部是我國最早對海外開展營業信函、匯款的郵局,
比清朝官辦郵局早16年。
在鼎盛時期,共有海內外分局32家,其中國內9家,國外23家,
分布於東南亞8國,曾有雇員556人。
1900年,漳州府大清郵政局開辦後,
特別是辛亥革命後,天一業務被官辦郵局逐步取代,
1928年因而停辦。
名稱中的「天一」取自漢儒董仲舒的《春秋繁露 · 深察名號》中的「天人之際·合而為一」,
即「天道與人道,自然與人為合一」。
創辦者郭有品用「天」作為徽志寓意天下一家,既表達自己的仁愛之心,
也藉此寓意批局縮短了海外僑民與家鄉眷屬的萬里之隔。
天一總局主要由北樓、宛南樓、陶園構成。
舊址將仿巴洛克券廓式小樓與閩南風格的傳統民居巧妙結合,
外牆裝飾的小天使、和平鴿、獅子等歐式元素,和屋內的書法牌匾、壽字木雕欄杆等
中式元素相映成趣,中西合璧極具南洋特色。
總局舊址歷經百年已不復昔日精美恢宏,
但精湛的建築工藝及精美的雕梁畫柱仍清晰可見,
所掛楹聯多出自名家之手,如「天一總局」的四字牌匾正是由晚清候官名士謝叔元題字,
樓內還有不少藏頭聯,值得細細品讀……..
如此一個偏僻的村落中,
成就了如此恢弘的一個建築群。
實在讓人難以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