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總督府鐵道部位於忠孝西路、塔城街、鄭州路、延平北路間,屬交通部臺灣鐵路管理局管轄。

1884年臺灣巡撫劉銘傳聘請英國與德國顧問,於淡水河碼頭內建造機器局,組裝槍砲彈藥及鑄造貨幣,

內有鎔鐵所、鍛工場等。

1895年日本軍方接收機器局,改為臺北兵器修理所,製造並修理陸軍所管兵器,

可製造彈丸、信管、小銃丸及藥筴、船舶、鐵道鐵橋等,之後改稱為臺灣砲兵工廠,

1900年由陸軍省移交鐵道部,同年改為臺北工場。


1908年臺灣西部縱貫鐵路開通,鐵路交通運量與車輛維修需求大增,

1909年臺北工場向東擴張,新建車輛修理工場、塗工場。

1915年起拆除基地南邊原有建物,1918年新建鐵道部廳舍,與臺北工場並存,

成為南廳舍、北工廠配置,直到1934年臺北工場搬遷至松山為止。





街廓內原有將近四十棟建物,

歷經2005年興建捷運以及2013古蹟修復拆除不保存者,

目前尚餘十棟,其中包含八處法定文化資產。


 

台灣的鐵道事業早在清領晚期就已完成基隆至新竹路段的鋪設工程。

因此,日軍在登陸台灣之後,便指派陸軍工兵部著手修復既有的鐵道路線,

並利用鐵路運輸在短短的三週之內迅速取得了北台灣的控制權。

 

 

 

與此相較,日軍在尚未鋪設鐵道的台灣中南部則是進軍極為緩慢,

足足花費了四個月的時間才得以順利攻占台南城。

有鑑於鐵道事業可說是控制台灣各地的重要利器,第一任台灣總督樺山資紀便將

修建連絡台灣南北部的鐵道線路視為施政的當務之急,在陸軍局下成立了「臨時台灣鐵道隊」,

使其負責改良清代的原有鐵道和籌劃縱貫鐵路的興建。

 


 

 

1899年,總督府民政長官後藤新平先是以發行公債的方式成功爭取日本帝國議會

提供金援,接著強制解散台灣鐵道會社,由官方設立臨時台灣鐵道敷設部負責鐵道的

鋪設與改建工程。

 

 

其後,為了更有效率地統籌鐵道事務,總督府又將職權相近的臨時鐵道課

與臨時台灣鐵道敷設部予以合併,另外成立直屬於總督府的鐵道部,並由民政長官

後藤新平兼任部長,以此作為主管鐵道事務的最高行政機關。

 


 

針對鐵道部廳舍之設計,森山松之助除了使用他所擅長的紅磚材料作為建築主體

之外,更大量使用了台灣檜木作為建材。

1920年,鐵道部的新廳舍工程總算正式完工,成為台灣當時相當知名的半木式建築,

亦形成「南廳舍、北工場」的建築布局。

即便台北工場後來因為空間不敷使用而搬遷至新建的松山工場(即台北機廠),

依然無損於北門一帶在台灣鐵道事業上所具有的特殊地位。

 

 

也是因為如此,國民政府在1945年接收台灣治權以後,

便將北門外的鐵道部廳舍作為新成立的台灣鐵路管理委員會所在地。

1948年,鐵委會改組為我們所熟悉的台灣鐵路管理局,而鐵道部建築依然是

全台鐵道事業的行政中樞,直到台鐵局於1989年遷入新完工的第四代台北車站,

鐵道部廳舍才逐漸撚熄昔日的繁忙華燈,一變成為年久失修的古蹟建築。

 

 

 

建築採寫實式的都鐸式建築:磚砌外牆,入口為弧狀圓拱門洞,

衛牆配置洗石子圓柱天窗,另外,二樓屋頂與內部裝潢建構皆以檜木為主,

也有中央露臺與玄關走廊。

 

園區目前由國立臺灣博物館代管並進行修復工程,

201419日動工,預計於2020年做為「鐵道部博物館」

並對外開放……….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