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屯山的山形橫看成嶺側看成峰,原是平埔族凱達格蘭人「大洞山社」族群

的居住地,所以也叫「大洞山」;因山脊渾圓像極了大豬的背脊,也稱大豚山,

最後因覺不雅而再改名為大屯山。





大屯山系位於陽明山國家公園範圍西邊,山脈走向自北向南、西南延伸。

著名山頭包括大屯主峰、西峰、南峰、中正山、面天山、向天山、百拉卡山、菜公坑山及烘爐山等、

其間有百拉卡公路及登山路分別橫越山脈北稜及東南稜,

東麓則隔著火山堰塞湖竹子湖,與七星山系遙遙相望。


錐形的大屯山約在50萬年前形成,四週坡度頗大,因河流的切割產生許多溪谷。

主峰標高1,092公尺,為二等三角點,該三角點位置非屬開放區域,因此一般遊客皆以大屯助航站前

的大縱走木樁作為登頂標的。

大屯主峰可飽覽群山環繞的台北都會區景觀,東邊眺望七星山、往南鳥瞰大屯南峰、西峰、

淡水河口,是「大屯夕照」、「大屯雲海」最佳觀景點,

也是夏天賞蝶、秋天賞芒、晴天晚上賞夜景的好地方。






 

最原始的大屯山,是約250萬年前從大磺嘴先噴發出凝輝角礫岩和凝輝岩,

接著,又流出了兩輝角閃安山岩和兩輝安山岩的岩漿,構成了古老大屯山的主體。

 

沈寂了很長的一段時間後,北方的竹子山亞群在80萬年前首先噴發,

70萬年前,大屯山亞群也開始噴發,從古老的大屯山分離出主峰、西峰和南峰,

60萬年前至50萬年前,大屯山也持續有小規模的噴發,而後逐漸靜止下來。

 





 

大屯火山群峰的噴發口大致在主峰、南峰、西峰和中正山之間的凹地,

70萬年前的噴發活動中分離而成三座錐狀火山。

 

 由地下的火山碎屑岩厚度在十餘公尺以內可知,初期的噴發並不激烈,

而從火山熔岩的厚度厚者可達幾百公尺則透露出後來岩漿的湧出量相當大。

 



 

 

 因為歷經多次的噴發活動,自然造成大屯火山層層疊疊的覆蓋火山碎屑岩

和岩漿的地層,在長時期的風雨侵蝕下,終於形成了今天大屯山的面貌。

 

大屯南峰、西峰與淡水河對岸的觀音山都是屬於錐狀火山體,

南峰、西峰與大屯主峰 是由原始大屯山於七十萬年前因噴發活動而分離。

面天山是大屯 山之寄生火山,為典型的鐘狀火山,山形十分優雅,於四十萬年前左右形成。

 

 

從二子坪前往大屯坪。

大屯、七星諸山的植物 生態大抵迎風面皆林木稀疏,而以耐風抗寒的芒草為主,

至於背風面則因山巒屏障,可見青翠的闊葉森林。

不久抵達一叉路口,直行可往大屯山主峰,

向右行則是往大屯南峰的登山口…………

 

從南峰登山口深入約一兩分鐘,石階路就變成泥土小徑,開始有點像是真正登山的感覺。

這段 逐漸上坡的泥土小徑,走著走著,景觀又變成以芒草為主,芒草叢裡雜綴著一株株高度相若的綠樹,

相當零散而齊整,似為過去造林的殘遺。

 

漸爬漸高,未遇險境,山徑旁開始見到散落大小不一的岩石,

不知不覺竟登上了大屯南峰。

 

 

大屯南峰高960公尺,山頂展望佳,山腳下的景物彷彿也拉近許多,

溪流屋舍漸為清晰。

回頭望, 大屯主峰則已在身後。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