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後初期,縱貫線鐵路和台5線北基公路是往來台北與基隆的重要幹道。

1950年代在美援支持下,經濟開始復甦,隨著基隆港的吞吐量增加北基公路

的交通量也逐漸達到飽和;沿線輕工業區開始發展,使北基公路的負擔

更加沉重;鐵路與北基公路都位於基隆河南岸,更可能因空襲而造成鐵公路

齊斷,因此當局決定沿基隆河北岸規劃新路。

公路局遂於1959年開始進行路線選線規劃,

並在省政府與美援支持下,北基二路工程處於1961年2月21日成立,

總員額99人,負責統籌相關施工事項。

北基二路工程於1961年5月2日開工,有趣的是根據施工報告記載

當時擔心還有地主對於徵收有意見,所以當天只是象徵性的動工,

直到一周後確定民間沒有抗議聲音才正式開工。

然而這條公路的興建卻是一波三折,

由於基隆地區下雨天數多,加上地質條件不佳,

路基往往過於鬆軟,甚至還發生邊坡坍方導致台電的

高壓電塔倒塌的意外。

這條公路的名稱也是一變再變,一開始被稱為北基二路,

後來由省主席命名為北基新路,最後因為麥克阿瑟在1964年4月

通車前夕辭世,經最高當局指示更名為麥克阿瑟公路,

成為繼羅斯福之後第二位留名台北道路的美國人。

歷時三年興建、號稱全省第一條的超級高速公路在1964年5月2日

風光舉行通車典禮,更邀請美國大使館代辦高立夫為麥克阿瑟公路

紀念碑揭幕。

麥帥公路西起南京東路四段(今小巨蛋),東至基隆港,全長23.4公里,

沿線設有30座橋梁以及一座隧道,總花費約二億二千七百九十萬元。

設計行車的速度平原區每小時最高可達一百公里、丘陵區八十公里,

但通車初期考量用路人不熟悉公路環境而限定為平原區八十公里、

丘陵區六十公里。

公路的兩端都有設立管制站,

來往車輛依照大型汽車每輛新台幣十元,小型汽車每輛五元,

軍車一元的費率收費。機車和行人都不准在這條公路上通行。

麥帥公路沿著康寧街來到了七號與八號橋,

前者為全長65.5公尺的三孔混凝土懸臂樑橋,

後者為長126公尺的六孔混凝土丁字樑橋。

時至今日,大概已經沒有多少人會記得這條以現在標準看來

十分蹩腳的「臺灣第一條高速公路」,而隨著政治氣候的轉變,

也不再有什麼人會對麥克阿瑟這些「自由中國之友」抱持多少關注。

不過,麥帥即使失去了公路,

但總還算是保住了道路起點的「麥帥橋」,

四十年後,甚至麥帥橋還多了「分身」麥帥二橋。

位於國道一號五堵交流道西邊的實踐路253巷,

早年是麥帥公路舊路,承載過基隆河沿線輕工業興衰史,

可通往友蚋山區、汐止等地,

近年周邊新建大型社區,人口增加車流量大,

沿路兩座名為19號、21號的老舊橋樑。

這一段也是留存的麥帥公路中

最為完整的一段…….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