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治製糖在1906年選在嘉義廳蒜頭莊設立新式製糖工廠,
是為「蒜頭製糖會社」(簡稱蒜頭工場),在1908年開始興建
相關廠舍,以及鋪設嘉義、蒜頭間的輕便鐵道,
並在1910年11月開始製糖工作,
並在1911年3月設立酒精工場。
1921年,蒜頭工場的產能提升至一日壓榨能力2,200米噸,
是明治製糖產能最大的製糖工場,
因此在二戰被列為重點轟炸目標,導致廠房遭空襲而嚴重損毀。
二戰後,蒜頭工廠由台灣糖業公司接收,並改稱「蒜頭糖廠」,
但因嚴重損毀,於是甘蔗在糖廠修復期間改由南靖糖廠壓榨,
而蒜頭糖廠直到1947年才重新開始製糖作業。
蒜頭糖廠於1972年改隸新營總廠,
2001年因納莉颱風造成廠區大淹水導致機器設備泡水受損,
加上臺灣的糖業市場趨勢,因此糖廠於2002年7月1日停產關閉,
並規劃改作「蒜頭糖廠蔗埕文化園區」。
蒜頭糖廠蔗埕文化園區隸臺灣糖業公司
嘉義區處經營管理,於2002年8月3日開幕。
戰後初期,木造建築部分已呈殘破,
蒜頭糖廠將一座木造總辦公廳拆除,
改建為水泥平房構造。
隨著,製糖事業的發展、行政部門的增加,蒜頭糖廠將日治時期
散落在各處的辦公室集中,在工廠區與宿舍區之間的空地建設行政區。
民國四十二年(1954) 宿舍區西南側新建木造雙併職員宿舍兩棟。
民國五十六年(1967)宿舍區西北側新建磚木造副廠長宿舍一棟。
蒜頭糖廠木造宿舍區包含10棟宿舍及1棟甘堂,
宿舍區依不同階級分獨棟住宅及雙拼住宅,
其空間主要區分為居室空間、服務空間及通行空間,
使用面積亦依階級而有不同。
另甘堂為二層白色西式洋樓,型式優雅,
其二樓露臺可眺望週邊景色,平日作為公差人員宿舍使用。
經本縣文化資產審議委員會決議,因具「歷史文化價值」及
「具建築史或技術史之價值」之基準,
因此登錄為本縣歷史建築。
屋頂覆蓋著黑瓦的和式宿舍,依據員工身分階級分區別立,
連建築樣式都各有不同:獨棟、二連棟、四連棟房屋是廠長和
日籍社員的住處,位於東邊的八或十二連棟通鋪宿舍,
則是台灣勞工的工人寮;
原先是建於1958年的公差宿舍,用來招待外地來此的台糖員工及貴賓,
也算是避難所,1959年的八七水災與1960年的雪莉颱風造成糖廠大淹水,
受困的員工及眷屬們在此聚集直至水退,
本就有些典雅靜謐的白色樓房,
附上甘堂二字更加使其擁有庭院深深的神秘氛圍。
廠區的許多建築都各具特色,
其中介壽堂也可算是相當熱門的景點,
從蒜南國小旁右轉至此地便會看見一間紅白相間的洋樓建築,
青翠綠林下飄著幾分歐式優雅,
滿地落葉帶著幾分歲月愁思……
巴洛克式建築,乃著重於色彩、光影、雕塑性與強烈的巴洛克特色,
位於廠區西側,於民國46年興建,隔年完成時由廠長王舜緒請于右任
先生題字曰介壽堂,是多功能使用的場所,
包括各種典禮、集會、藝文表演、專題講座、健康檢查、羽毛球場等,
裡邊偌大的空間也超適合放映電影的,
現在這裡是遊客必訪的著名景點,
也是拍婚紗照的好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