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察院廳舍,原稱台北州廳舍或台北州廳,

位於台北市中正區,為日治時期行政區劃台北州的行政中心,

目前登錄為國定古蹟。

日治時期初期,台灣總督府於台灣北部設置的台北縣

及其後的台北廳均以清治時期的台北府府署為辦公廳舍,

到了後期才於原廳舍的正東方規畫建築新的廳舍,

即又稱為「台北廳新廳舍」的台北州廳。

台北州廳廳舍在1912年至1915年期間建造主體工程,

1915年4月24日舉行落成式啟用,隔年再繼續擴建。

1920年地方行政區劃變更,成立台北州,

直至日治時期結束為止,本廳舍則稱「台北州廳舍」

交由行政機關使用。

1945年,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將台北州廳與台北市役所

作為辦公廳舍合併使用,合稱「省府大廈」。

1958年行政院進駐台北市役所,對街的台灣省政府台北連絡處

再度改作為監察院廳舍使用直至今日,並於1998年7月30日獲內政部

「台內民字第8778042號函」指定為國定古蹟至今。

廳舍為台灣總督府技師森山松之助的作品,

監造部分係由臺北廳所屬技師任監督技師的三浦慶次所擔任;

施工則由澤井組承包,

依主體工程分為第一、二期,

後續工程為第三期共三期施工。

台北州廳的第一期工程自1912年啟動;

第二期工程接續第一期工程,於1915年完工,並於完工同年的

4月24日以「台北廳落成式」為名舉行落成儀式;

第三期工程則自1915年啟動,

在台北州廳的西南側興建了一棟銜接州廳西翼的

兩層高黑瓦磚造建築。

建築風格屬後期文藝復興式建築,

在規畫上,以木桁架作為結構,外牆為紅磚牆面;

是一座以「曲尺」型平面設計的建築,廳舍的平面呈現「曲尺」型,

由位於九十度轉角的圓頂主入口處向左右延伸,

擁有相同而不對稱的立面。

牆面上裝飾有橢圓突起、四周以花草紋飾的徽章壁飾;

同樣以花草紋飾的拱頂石造型圓窗,並設有以圓形拱窗、

圓窗、拱形雨庇、貝殼飾排列而成的拱型雨庇。

廳舍於1912年起造、1915年落成。

當前每星期五上午09時至12時、下午02時至05時,

開放一般民眾參觀。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