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柵區位於臺北市南端,文山區的東半部。

東鄰新北市深坑區,北以山稜線與大安、信義、南港為界,

西以景美山與景美為界,南以待老坑山至二格山之山稜線

與新北市新店、石碇為界。

區內河谷平原以帶狀分布於景美溪沿岸,

平地面積僅佔五分之一,其餘皆為山坡地。

木柵地區曾在1950年成立木柵鄉,

後於1968年併入臺北市改稱木柵區,

1990年再與景美合併為文山區。

昔為平埔族群霧裡薛社所居,清乾隆時隸淡水海防廳

淡水堡霧裡薛內湖庄,嘉慶時隸淡水廳拳山堡,同治時隸

淡水廳拳山堡的內湖庄、木柵庄、頭前溪庄,

光緒五年後隸臺北府淡水縣拳山堡的內湖庄、頭前溪庄。

日治時期先屬文山堡的內湖庄、坡內坑庄,

後屬臺北州文山郡深坑庄的內湖與坡內坑二個大字。

戰後劃歸臺北縣深坑鄉,

1950年3月1日脫離深坑成立木柵鄉。

1968年7月1日併入前一年剛升格為直轄市的臺北市,

改稱木柵區。

1990年3月12日行政區重劃時與景美區

合併為文山區。

有史記載以來拳山堡(文山堡之前身)開拓甚早,

乾隆年中(1736)便有墾戶順淡水河進入景美溪溯流而上,

當時文山一帶的原住民屬平埔族霧裡薛社的居住地,

而地名也由拳山堡、文山堡、內湖庄…等不一而足,

文獻上木柵稱謂始見諸於同治年間(1862~1873)。

木柵地名沿考:

「木柵初時仍先民墾拓之根據地以桶粗高

長木樁圍欄群居…以禦山胞之犯,故取以為地名…

在今開元街東端景美溪畔…。」

一般的說法是說先民到今木柵墾殖荒地,

為防備原住民之侵擾、攻擊,在大埤張姓族人發起下,

於所居處設防,除在更寮山設更寮守望外,

另在今之萬壽橋頭,經開元街、道南橋頭到打鐵寮河岸一帶,

以木樁圍柵,設置欄柵以為屏障,是為木柵地名由來。

嘉慶、道光年間木柵漸成街肆,

也成為再進入景美溪上游深坑、石碇的中繼站。

木柵地區地形三面環山,中間有景美溪貫穿,

形成一東西向狹長之河谷平原及數個小盆地,

閩南語「湖」即為盆地之意,又相對於台北城來說位居內陸,

故自清代至日據時期皆稱為內湖,行政上為內湖庄。

昔日之內湖庄範圍包括今日的木柵里、木新里、明興里、

明義里、順興里、忠順里、樟腳里、樟新里、華興里、

試院里、老泉里。

渡船頭與渡船巷昔木柵曾有多處渡口,

在今道南橋頭河岸有渡船頭,為旅客必經之主要渡口。

此渡船頭到開元街頂店間有一巷路,

約為今之指南路56及96巷,稱為渡船巷。

開元街與木新路交叉口一帶是木柵庄最早設店的地方,

昔日稱為頂店。

日人入台後,開始設置國〈日〉語傳習所,

明治30(1897)年12月設立基隆國〈日語〉語傳習所景尾分教場

〈次年改為景尾公學校,即景美國小前身〉;明治39(1906)年

設立景尾公學校內湖分校〈當時木柵轄屬於內湖庄〉,

明治42(1909)年獨立改為內湖公學校,為木柵國小前身;

公民會館位於木柵路三段189號,

文山區行政中心斜對面、木柵國小右側,

建於昭和二年(1927)的日式平房,外形古樸素雅。

原是木柵公學校、乃至於之後木柵國小歷任校長宿舍。

文山教會全名為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文山教會,

位於開元街,

光緒元年(1875)指南山區茶農張迺鴻途經新店屈尺適逢

馬偕博士佈道深受感動而信教,其後帶鄰人參加禮拜,

光緒4年(1878)成為新店教會長老。為方便做禮拜,

1891年在指南村渡船頭成立內湖教會〈為新店教會支會〉;

明治30年(1897)購得開元街現址興建教堂,

取名木柵教會;

民國51年更名「文山教會」,

其後因信徒增加空間不敷使用,教堂經多年進行改建,

在民國87年4月完成獻堂,乃成今貌……..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