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崁樓,又作赤崁城、赤磡城、赤坎城、赤嵌城、

赤嵌樓,位於臺南市中西區。其前身為荷治時期1625年

1月闢建的「普羅民遮」市街,

1653年於此市街赤崁行省興建之歐式城塞,

1655年完工,稱「普羅民遮城」,

在地人稱為「番仔樓」,曾為全台灣島的商業中心,

至清代已傾圮,僅留部分殘蹟。

今日所見的赤嵌樓,大部分是漢人在荷蘭城堡之上,

陸續興建的儒、道廟宇,包括海神廟、文昌閣。

1960年,又由大南門城內遷來九座贔屭碑,

終成今日之樣貌。

原先赤嵌樓緊臨民宅,出入口設於今赤崁街側。

二次大戰時期,總督府以防空為由,拆除民宅,闢建臺町地內

1888坪的防空空地(疏開空地)。

戰後,原本防空地一度成為攤販聚集地,

隨後由市政府整頓環境後,將出入口改至防空空地側,

即今民族路的售票處與廣場。

1965年,赤嵌樓大規模整修,由成功大學教授賀陳詞主持,

將海神廟及文昌閣的主要木架構以鋼筋混凝土重建,

並闢建庭園。

1975年,為台南市觀光年,由梁瑞庭建築師主持整修。

1982年12月28日,內政部公告第一批15座一級古蹟名單,

赤崁樓名列其中。隨後於1992年由成功大學教授孫全文主持

研究及修復計畫。

最終於1997年5月《文化資產保存法》修法後,

不再區分為一至三級古蹟。

赤崁樓遂改為國定古蹟。

民族路入口處的石獅,造型典雅,

為石獅之精品;

不知其來源為何 ?

清晨到訪,園區尚未開放,

門前與石獅仔細邂逅之後離去……..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