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約20年前,當時忠孝新生站外還有一座光華橋,
光華商場還在橋下。

台北市政府都發局經過幾年研議,此時提出「台北秋葉原資訊園區」
計畫,希望藉由取得鄰近市民大道與金山北路口的一塊國有地,
整合已在興建中的「光華數位新天地」
與周遭八德路一帶已經成形的3C資訊商圈,




以東京既成的電器聚落為藍本、開闢屬於台北的秋葉原。
最後成形的計畫分有三期:光華數位新天地為第一期;
前述希望取得的土地、現在被以「三創生活園區」為名認識的
臺北資訊園區是為第二期(三創);




第三期、則是當時兼為停車場與農民市集的「希望廣場」。
希望廣場的土地本體屬於勞保局,一直處於低度利用狀態。
1999年921地震後,為了協助災區農民建立產銷管道,
因此將此空閒土地提供做為農民們假日在台北的一個直銷據點。
特此才命名為「希望廣場」。





秋葉原計畫正式簽呈的2005年,雖然板南線捷運通車還沒很久、
華山文創也才在整修尚未開園,但八德路與光華商場一帶、因為就著
一路之隔的北科大經年發展,已是台北最主要的通訊設備聚落。


因此希望廣場這塊地作為農民市集其實非常的、違和,
與在這一帶出入的主要客群並不互利。
所以不太意外的、勞保局當時就有計畫要將土地改利用為商辦大樓,




台北市政府就在此背景下提出了三期計畫,
認為這裡完整的街廓與既有的商圈、
能為中正區建立一個全新的商業核心。
整件事很順利進行,但前兩期就花了十年。






2008年光華數位新天地正式落成、取代原本的橋下商場,
此時光華橋都已經拆掉兩年有餘。
直到2015年,已經是柯文哲市長任內、三創生活正式開門營運。


同年,國有財產屬公告了作為第三期的希望廣場土地標售案,
2016年初就順利標脫、由全球人壽以41億3880萬元得標。
每容積坪換算下來的72萬元,根據當時的行情、還算符合,
沒有特別多或少。







為了搭配市政府的規劃與投標設定,
全球人壽立刻就宣布要打造一棟複合式商用大樓,
擁有A+等級商辦空間的同時、也帶來頗有願景的商場,
並沿用原本廣場的名字、命名為「全球人壽 希望廣場
( TRANSGLOBE TAIPEI HOPE SQUARE ) 」。





希望園區將義大利美學融入八德商圈,保留「希望」的初衷,
接軌台灣與國際的視野,串起過去的基礎與未來的發展,
期許為地區創造良好的社會資源和典範,
彰顯保險業對人與社會的愛與責任,

由義大利建築師(ARCHEA)與國內知名三門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林秀芬建築師事務所負責建築設計,筑遠工程負責結構設計,
潤弘精密工程負責施工。



2019年榮獲「國家建築金質獎」規劃設計類辦公商業大樓
中層組全國首獎,2020年榮獲不動產業界年度最高盛會
「國家卓越建設獎」最佳規劃設計類商用建築類特別獎,
又榮獲「國家建築金質獎」施工品質類
辦公商業大樓中層組全國首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