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坔埔」相傳在康熙年間由十八個姓氏來此入墾,
因當地土質含水量及高,不僅鬆軟且泥濘,先民在耕作雙腳
常陷入其中而得名,
地方主要的大姓為陳、謝、林、邱和鄭姓。
高市府加速建設捷運黃線,捷運局展開用地取得,
其中位在鳥松區的主機廠,須遷建第3公墓,
因而辦理查估並予遷葬。
前年走訪鳥松第三公墓,此處預備興建捷運黃線,
多座墓塚起掘遷葬,不乏精彩的墓園建築及裝飾藝術,
當地文史工作者提報列冊保存者中,有盧德嘉父母墓;
後經審查未獲文資身分得以保存,
現墓地應已刨除……
盧璧輝及其夫人周氏的墓,
盧家後代目前居住在鳳山及屏東兩地,
編篡鳳山采訪冊的盧德嘉,除了後代還住在鳳山的線索外,
根據兩座墓碑上的卒年推起來也差不多,只是為何孝男的部分
只有「德嘉」而沒有「德祥」,又根據「德祥」相關檔案顯示其
生母為「方省」而非周氏,則需更多資料佐證。
其孫輩中盧超俊在大正二年至四年這段期間擔任過
臺南廳小坪頂書記和九曲堂書記,線索可說是非常有限。
據當地文史工作者訪查,其實也在鳥松發現了盧德祥的墓,
只是墓已遷葬,僅剩墓碑。(如網路取得照片)
即便如此,墓碑未被留存下來,
也是一件可惜的事…….
按:
盧德祥 (1859-1917),原籍福建省南靖縣高士門鄉,
居住在鳳山街火房口一百二十三番地(2016 拆除)。
光緒 3 年(1877)考取秀才,9 年(1883)為稟生,
光緒 14 年(1888)考取舉人。
後因為清丈土地有功,保舉知縣,遇缺即補,
只是一直未能如願。他在科舉考試上雖然成功,
官運卻不太順利。
光緒 18 年,盧德祥因為歲賑捐款,被授予「同知」官銜;
《鳳山采訪冊》也是此時開始進行的,這一年他 33 歲。
又曾任「鳳儀書院」教授,兼任鳳山團練保甲總局長,
鳳山籌防總局委員等,其自家經營農器鑄造。
因品學兼優、樂善好施,城內稱為「盧老爺」。
作育人才、負責地方上的守望相助與民防,
又進行當地的歷史及采風紀錄。
日治初期,盧德祥因為躲避戰亂而暫居於
廈門蘇厝埕、漳州東鋪頭,再到鼓浪嶼。
後因日本政府「歸籍令」期限將至,在仕紳王山東、街長陳少山等人
上書保薦下回臺,起初暫時落籍於王山東之家宅。
盧老爺的鄉紳身分,在日治時期有了另一番發展。
.明治 35 年(1904),盧德祥擔任鳳山廳參事。
明治 42 年(1909)任臺南廳參事,
獲總督府紳章及鳳山街菸草代理權。
這年他 50 歲,
資產為二萬五千円餘,富甲一方。
墓區內另有採訪到的邑庠生張文英的墓,
可見該區有不少古墓,
可惜隨著遷葬,均已灰飛湮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