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山山腳下的臺灣水泥高雄廠(日治時期為淺野水泥臺灣工場),

不僅是全台成立最早、超過百年歷史的水泥大廠,也在很長的一段

時間內,是全臺灣最重要且產量最大的水泥廠,

說臺灣的水泥產業與該廠息息相關,並不為過。

而這座水泥廠也是高雄成為工業城市重要的基石。

臺灣水泥進口由淺野、小野田兩間會社所壟斷,

明治41 年(1908)淺野水泥在臺北設立臺灣出張所,

擴大其銷售管道,同時有鑒於臺灣本島對水泥的需求日增,

淺野水泥社長淺野總一郎認為應在臺灣投資設廠,直接生產水泥,

於是開始在臺灣尋覓適合的生產地點,

調查後發現位於打狗的壽山地質屬隆起珊瑚礁石灰岩,

為良好的石灰岩礦區,故而開始籌劃設廠。

大正2 年(1913)淺野總一郎終於取得壽山礦區的土地,

大正4 年(1915)工廠動工、大正6 年(1917)正式完工,

之後曾幾次擴建生產設備。

特別是現今留存的3 座石灰窯興建於大正7 年(1918)間,

興建原因是淺野水泥工廠為增加產量,將原先的原石燒成法,

改為生灰燒成法製造,因而興建7 座新的石灰窯。

據瞭解,

台灣第一家水泥公司「淺野水泥株式會社」,

在高雄製造水泥的技術,原本採用原石Limestone燒成法,

之後產量需求日增,所以改為生灰燒成法,於是在1917年

經董事會之決議,編列八萬餘日圓,正式進行製程改良,

次年七月,增設石灰窯的工程正式動工,

至1919年三月新建了七座石灰窯正式竣工(現僅剩三座),

但改良過程並未成功。

三座煙囪隱身於元亨寺後山荒草中,

沒有難度、往返一個小時就可解任務。

停車場走到底、左轉,看到這個鐵門繼續走。

看到叉路向右轉,往入料口的方向。

石灰窯沒有指標,而且路徑雜草叢生,很容易路過錯過。

大約距離路口不到一公里左右就要注意右邊方向,

叉路前方通往入料口,右轉直走是石灰窯。

小路走進來沒多久,

斑駁的石灰窯隱約在前方雜草之中。

紅色磚造的石灰窯,外型像煙囪,

造型十分獨特。向下眺望則是柴山滯洪公園……

淺野水泥臺灣工場在二戰期間曾遭多次轟炸,

廠區設備多處毀損。

戰後,作為日產的工廠被接收,並在民國40 年(1951)

臺灣水泥有限公司原接收單位股份整理完畢後,民股確認後

改組為臺灣水泥股份有限公司,

直至1954 年政府推行耕者有其田,

臺灣水泥公司奉令移轉民營,

遂轉為民營企業至今。

1990年代中期,政府開始限制西部採礦,

迫使水泥業往東、或往外遷移,台泥鼓山廠的多年

喧囂終於歸於沉寂,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座力有未逮、

步向凋零的巨大水泥槽,

還有大批人去樓空的孤獨廠房,

在柴山山壁逐漸因復育植樹而再添綠意的對襯下,

更顯得淒涼。

閒置了快30年,鼓山廠周遭宛如時間停滯一般、

始終不見生機。

民國100年後,政府成立「壽山國家自然公園」,

打算以宏觀角度重新串連半屏山、龜山、柴山等地貌景觀,

沉睡多年的台泥鼓山廠,總算有了改頭換面的機會。

透過都市變更程序,台泥與政府合作,

重新劃定原廠區的都市功能,除新增住宅用地的開發,

更回饋近12公頃的土地做為生態公園,

不只保留了昔日工業歷史,

也讓柴山的綠意能更柔軟地與廠區縫合。

昔日工業遺址,

化身調節氣候的滯洪公園。

翻轉了高雄人長久以來無法親近此地的負面印象,

讓當地民眾有機會穿越水泥開採歷史的地景痕跡,

拉近與柴山登山步道的親近距離。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