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草寺(せんそうじ Sensō ji),正式名稱為金龍山淺草寺,
位於東京都台東區淺草二丁目,是東京都內歷史最悠久的寺院。
山號為金龍山。供奉的本尊是聖觀音。

原屬天台宗,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獨立,
成為聖觀音宗的總本山。
觀音菩薩本尊通稱為「淺草觀音」。



傳説在推古天皇36年 (628)3月18日凌晨,漁夫檜前浜成與
檜前竹成兩兄弟於宮戶川(今隅田川)處漁獲了一尊佛像,
即日後的淺草寺本尊。





鄉士土師中知得知此事後,識別出了佛像刻畫的聖觀音形象,
就此皈依佛教,並將私宅改建作寺廟,以便村民供奉該像。
大化元年(645) ,僧人勝海上人來寺加以整備。


相傳他受到觀音菩薩托夢告誡,遂將佛像本尊秘藏大殿深處供奉;
天安元年(857) ,延曆寺僧人慈覺大師円仁來寺建造了代替秘藏佛像
供人參拜的觀音像,自此淺草寺逐漸發展爲宗教聖地;





天慶5年(942) ,平公雅前往參拜,祈求獲任武藏國守,
如願後即以建造一座規模宏大的七堂伽藍還願,
如今寺內的雷門、寶藏門(時稱仁王門)都是在此期間建造的。






長久2年(1041) 12月22日發生地震,淺草寺幾成廢墟。
僧人寂円上人致力重建,終於在永承6年(1051) 落成正殿;
然而就在僅僅28年後的承歷3年(1079) 12月4日,正殿再次遭火災燒毀,
仁安6年(1169) ,學頭用舜上人帶頭重建淺草寺。




「淺草」首次出現於文獻是在鐮倉幕府編纂的史書《吾妻鏡》。
書中記載,建久3年(1192) ,淺草寺有三名僧人參加了為
後白河法皇七七舉辦的「百僧供養」法會。


室町時代至安土桃山時代,淺草寺始終受到足利氏等武將的尊崇。
正平7年(1352) ,室町幕府初代將軍足利尊氏前往參拜。
應永20年(1413) ,第4代鐮倉公方足利持氏捐資重建經樓。






天正18年(1590) ,德川家康來到江戶,
聽從慈眼大師天海進言,
指定淺草寺為德川家祈願之處。

慶長5年(1600) 關原之戰前夕,淺草寺僧人忠豪上人被召進江戶城
為德川祈求武運,並依傳統在寺內進行了觀音秘供,事後德川家
果然大獲全勝,淺草寺因而名聲大噪。






貞享2年(1685) ,時任住持忠運上人與德川綱吉產生嫌隙,
被迫離開寺廟,自此淺草寺納入寬永寺管轄
直至江戶時代末期。



明治維新後,淺草寺領被歸公沒收,由東京府管轄,
原寺領土地被指定為公園用地,劃為1至7區,發展起娛樂產業。
明治末期,淺草出現日本首座電影院「電氣館」;
明治、大正、昭和時代,以淺草寺為核心的淺草地區
成長為領先時代的繁榮地帶。




昭和20年(1945) 3月東京大轟炸導致正殿及其他部分建築被毀。
新正殿於1951年動工,昭和天皇親自捐款,7年後順利竣工;
慶應元年(1865) 毀於火災的雷門則由松下電器松下幸之助於
昭和35年(1960) 捐資重建;
1964年重建寶藏門;1973年五重塔重建。
建立至今,淺草寺已重建近20次以上……



雷門表參道入口之門。切妻造八腳門,
左面的是風神像,右面的是雷神像,
正式名稱為「風雷神門」,通稱為「雷門」。
門內置有實業家松下幸之助於淺草觀音祈願之後病癒,
作為報答而寄贈的大燈籠。



鑽過雷門、通過仲見世商店街之後就是寶藏門。
入母屋造的二重門,門的左右置有仁王(金剛力士)像,
原名為「仁王門」。
昭和再重建後才改稱寶藏門。
本堂(重要文化財產)本尊觀音像供奉之地,
故又稱觀音堂。舊堂於慶安2年(1649)重建,為近世寺院的代表作;
1945年(昭和20年)於東京大空襲被燒燬。
現在之堂於1958年(昭和33年)再重建。

五重塔最初於慶安元年(1648年)建成、
與本堂同樣於關東大地震時倒塌、
1945年時東京大空襲被燒毀。
現在之塔於1973年(昭和48年)重建。
現在塔之本堂位於西側、重建以前本位於東側。

二天門位於本堂東側,向東興建,切妻造八腳門木造。
元和4年(1618)興建,
是建築群中少數沒被戰爭破壞的重要文化財產。
淺草神社亦位於本堂東側。

淺草寺是東京最古老的寺廟,
其歷史可追溯至 645 年。
是世界上最受歡迎的宗教場所之一,
每年接待超過 3000 萬遊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