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戶時代,三代將軍德川家光在江戶城丑寅(東北)方,
也就是所謂的鬼門,建立東叡山寛永寺。
之後,寛永寺與芝的增上寺並列為將軍家的墓所。

戊辰戰爭,堅守寛永寺的舊幕府軍彰義隊在此地遭到新政府軍
包圍殲滅(上野戰爭)、伽藍燒毀,這一帶成為廢墟。





1870年,前來上野視察醫學校與醫院預定地的荷蘭醫師
博杜恩向日本政府提出在此地建設公園,
之後於1873年被指定為日本第一座公園。




東京國立博物館(Tōkyō Kokuritsu Hakubutsukan)
創立於1872年,是日本最早的博物館。
該博物館位於日本國東京都台東區上野恩賜公園內,共有
本館、表慶館、東洋館、平成館、法隆寺寶物館5展覽及資料館組成。


收藏品總數達11萬件以上,
其中包括日本國寶89件、重要文化財產644件。





明治5年(1872) 3月,日本文部省博物局在當時的湯島聖堂大成殿
(今東京都文京區湯島)舉辦了國內首次博覽會。
當時的宣傳廣告及入場券等均保存於文部省博物館內,
這也是日本「博物館」的發端,
東京國立博物館也以這一年作為其創設年份。





明治6年(1873) ,文部省博物館被併入太政官正院的「博覽會事務局」,
並遷址至內山下町(現今的東京都千代田區內幸町)。
明治8年(1875) ,「博覽會事務局」再度改稱「博物館」。
初曾改稱「內務省第六局」,後於1876年又改叫「博物館」。
1877年,在上野的寬永寺本坊舊址(後為東京國立博物館所在地)
舉辦了首屆內國勸業博覽會。



1881年,在上野公園寬永寺舊址建成2層紅磚造的本館。
設計者為英國建築師喬賽亞康德。
該館當年即作為第2屆內國勸業博覽會的展館使用,
次年3月起稱為博物館的總館。


在其4年前建造的美術館則作為2號館使用。
後來,由於關東大地震的破壞,此兩館均已不存。
明治22年(1889),博物館改稱「帝國博物館」,
昭和22年(1947) 同年,為了慶祝皇太子(後來的大正天皇)大婚,
在上野的博物館內開始新建美術館,該工程於1901年開工,於7年後的
1908年竣工,1909年啟用。
由御用宮廷建築師片山東熊設計的美術館成為「表慶館」,
直到21世紀仍是博物館的主要建築物之一。



1923年,日本發生關東大地震,當時的總館和2號館、3號館
均遭到嚴重損壞,無法使用。
此後的十餘年間,博物館的展出只在表慶館一處進行。
新建總館於1932年開工,1938年落成使用。
這就是現存的東京國立博物館總館(重要文化財)。
1947年5月,在新憲法公布之日,帝室博物館改稱「國立博物館」。
此後於1952年改稱東京國立博物館。






戰後,博物館進行了大規模的擴建。
昭和37年(1962) ,館內西南側建成「法隆寺寶物館」,2年後面向大眾開放。
該館主要收藏了1878年遭遇廢佛毀釋的法隆寺上貢給皇室的300餘件寶物。
該展館使用30多年後被拆除,
1999年由帶有餐廳和資料室的新法隆寺寶物館取代。
1968年,館內東側建成東洋館,收藏日本以外的亞洲地區美術品。
1984年,館內西側的表慶館後建成資料館,研究人員可以在此
公開使用閱覽館藏圖書、史料和照片資料等。
1999年,位於總館西側的新展館平成館投入使用,
主要用於主題特別展、考古資料展示室和大禮堂。
總館
1932年開工,1937年竣工,次年開館。
設計者為渡邊仁。磚瓦屋檐帶有寺院風格的破風結構,
是典型的帝冠樣式建築。
2001年,該展館以「舊東京帝室博物館本館」
的名稱登錄為日本重要文化財。
表慶館,是為紀念大正天皇(當時的皇太子)成婚而建設的美術館,
於明治41年 (1908) 9月29日竣工,10月10日進獻給皇室。
11月30日,命名為表慶館並歸交由東京帝室博物館管理。
由康德爾的弟子片山東熊設計,
他還參與設計了東宮禦所(現赤阪迎賓館),京都國立博物館,
奈良國立博物館等建築。
正面入口的兩側坐立著由大熊氏宏,沼田一雅制作的雄壯的獅子像。
該館作為明治時代的洋式建築的代表,
在昭和53年(1978)被指定為重要文物。
表慶館,雖然是新巴洛克樣式的建築,
自平成13年 (2001) 開始漏雨和老朽化的不斷加劇,
在平成18年 (2006) 進行了大規模的整修。
可惜造訪時間早,
無法在其開門之後從容地參觀…….
改天定再次走訪此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