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西勢坑山登山口續行,進入枕木步道,一路陡上,

這步道應該是屬於暖暖苗圃,沿途有些苗木。

舊步道叉路,位於轉折處,右下舊步道已荒廢,

續循步道上可往稜線。電塔叉路,已到達稜線邊,

往左探一下電塔,再取右往外西勢坑山。

電塔068 (龍門-南港線、另有編號八堵-茄苳線 054 ),

此處可俯瞰西勢水庫(觀音湖)、眺望觀音湖山。

回到電塔叉路,續行稜線邊步道往外西勢坑山。


枕木叉路,左上枕木步道上稜,往西勢水庫、拔西猴山,

西勢水庫叉路,位於步道終點上稜處,右側山路往拔西猴山、

砲台遺址,直下攀繩山路往西勢水庫,

以前要進出西勢水庫得翻越鐵門,

這條山路可解此窘境。

取右續行,新開闢的山路路況極佳,大致循稜而行。

附近開始出現明顯壕溝,應屬清法戰爭期間的防禦工事。


外西勢坑山,海拔228m,無基石。

山頂有明顯壕溝經過,略可遠眺七堵。

續行,山路循稜而行,路況仍佳。

三疊山叉路,位於一處砲台遺址,

左往拔西猴山,右往三疊山,取左。

這處砲台遺址設有標示牌,有明顯壕溝與大坑。

暖暖砲台標示牌,位於中途山頭,邊緣有明顯的駁坎,

但沒有壕溝,砲台的證據力略嫌不足。

但至少應為石壘地營。

按 : 清法戰爭中基隆河南岸的二綫砲台包括 :

暖暖砲台,碇内尖砲台,粗坑頭砲台,八分寮頂砲台。

這一條防綫由西邊暖暖金山寺山頂,

沿著碇内粗坑頭產業道路一直到八分寮。

據史料記載,昔日暖暖地方首領周印字玉謙,為了對抗法軍,

曾號召500名鄉勇,由當地的金山寺開始,沿著頂寮山、龍門山 、

福山宮 到五分山 ,修築好幾公里的壕溝和石壘砲台陣地。

基隆周邊山區,可見橫跨多處山地、並沿著稜線開展的石壘濠牆。

由大小石塊壘砌的石牆,堆疊交錯的空隙可作為觀察與反擊的槍眼。

山頂處有方形或圓形的坑,圍繞著堆砌的石壘或夯土,

如同地營「外用石條合縫砌成」用以強化工事。

暖暖砲台英亦屬此一系列砲台,如今也僅為遺跡……

暖暖的西勢坑,又分為內外西勢坑。

其中外西勢坑,內有外西勢和中心崙聚落;

內西勢坑,曾為《毛少翁社》和《大雞籠社》的社域,

根據清朝的古文契和《淡新檔案》記載,

已出現「樟空湖」和「鹿寮埔」聚落,

到了日治地圖又出現「阿文坑」和「烏土口」地名。

藉由大正11年(1921)陸測部二萬五分之一《台灣地形圖》,

可得知西勢坑古道,主要是暖暖經內西勢坑,通往嶺腳寮和

柴橋坑的舊路,其中內有西支線通往草濫,

因經阿文坑,可暫稱為「阿文坑古道」。

另有一西南支線橫越過拔西猴山、姜子寮山稜線可通往平溪仔,

及東北支線大約越過東勢坑山附近下「義興社區」,

其古道網絡可說是四通八達。

抵達七堵苗圃叉路口,接上拔西猴山主稜,

左往內西勢坑山、姜子寮山,右往拔西猴山,取右行往三疊山,

傳統路線路況佳,一路緩降。

最終於七堵苗圃處

接出長泰產業道路…….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