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魯閣國家公園的特色為峽谷和斷崖,崖壁峭立,
景緻清幽,「太魯閣幽峽」因而名列台灣八景之一。

全區南、北地勢均高,中央地帶因位於歐亞大陸板塊和
菲律賓板塊的碰撞交界以及太平洋西岸亞熱帶颱風豪雨區,
產生複雜的地質現象。
持續進行的極速造山運動,以及立霧溪的極速下切作用,
形成奇特之高山、峽谷地形。

太魯閣狹窄呈V字型的大理岩峽谷,
深度超過1,000公尺,
大理岩岩層厚度達千餘公尺以上,
分布範圍廣達十餘公里。




清同治13年(1874)至光緒2年(1876)間,沈葆楨來台時
所修築之三條連繫東、西岸交通道路中的「北路」,為當地文獻記載中
最早由官府維修之道路,
到了日治時期又經重行改建,是現今蘇花公路前身。





日治時期另由官方開闢的合歡越道路與之後由國民政府
動員修築的中橫公路,
則成為園區主要聯外要道及景觀公路。





開車經過了布洛灣山月吊橋之後,
約莫5分鐘就會抵達燕子口步道入口。




往前方移動,山壁上面寫著大大的飛燕迎賓四個大字,
穿過一個又一個的隧道,步道對面山壁上一個個的洞
並不是燕子所鑿出來的,
而是名為「壺穴」的地形景觀。








立霧溪的侵蝕作用在天祥以東形成深峻的峽谷,
峽谷岩壁高達數百至上千公尺,燕子口附近河谷兩岸的距離
極近,不僅可看到下方淙淙碧綠的溪水,也可看到對岸岩壁
的細緻紋路,波瀾壯闊的景色
令人嘆為觀止、流連忘返。

沿著中橫公路到達燕子口,立霧溪峽谷在此變得更狹窄,
從這裡向西延伸到慈母橋,是立霧溪峽谷最膾炙人口的一段。


燕子口步道從燕子口到靳珩橋,途中可欣賞太魯閣峽谷、
壺穴、湧泉、印地安酋長岩等景觀。
燕子口步道聞名遐邇,
是中外旅客到太魯閣的必賞景點之一,


步道沿途進行人車分道,
對於遊客安全提供了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