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埤鄉早期是洪雅族(Hoanya)他里霧社(Talivu)活動範圍,

荷據時期(明天啟四年1624)有閩客漢人移民來臺開墾

的紀錄,當時荷蘭人築「埤」儲水,時人稱為「紅毛埤」;

日治初期置茄苳腳區及大埤頭區各設役場,

茄苳腳隸屬於當時之嘉義縣斗六支廳,

大埤頭區隸屬當時之嘉義縣土庫支廳,

大正九年(1920)10月1日地方改制廢區置庄時,

茄苳腳區及大埤頭區始合併為「大埤庄」,

劃歸台南州斗六郡管轄,

戰後正式改稱為「大埤鄉」。

大埤原稱為『大埤頭』,其名稱由來有二說:

第一說:因往昔創村於荷包連圳埤之頭,故有此稱。

荷包連圳即在早知與柳樹腳間,引倒孔溪之水,流向西北

至大埤頭入圳,因在本地設埤塘儲水,乃稱之為大埤頭。

第二說:明末荷蘭人佔領台灣時,於大埤西北方建設紅毛埤,

其上游的庄社是在「紅毛埤」之頭頂,住民取其意稱為

「大埤頭庄」。

三結村包含之部落:頂埤頭、中埤、下埤頭(埤頭),

光復以後,將埤頂、中埤、下埤三地合併為一村,

取名為三結村,亦即三個村團結一起之意,而埤頂、中埤、下埤頭

因這三個部落分別於紅毛埤的頂端,中間與末端故稱之。

徐氏堂號眾多,其中主要以東海堂人數最多,

這主要是因古代徐氏郡望東海郡而得名。

相傳徐國,是夏朝至西周時期的諸侯國。

伯益之子若木爲徐國開國君主,都城爲徐城(今江蘇省宿遷市泗洪縣)。

在秦漢時期徐國東邊靠海西邊靠今安徽,徐國在西周時期是東夷的強國,

後在周朝的連續打擊下,徐國的一些部族南遷至淮水流域,逐漸發展成

淮夷中最強的一支力量。

在明代時期倭寇屢次騷擾搶劫江浙沿海各地。

當時我徐姓士兵及當地百姓奮勇抗擊,有無數人殉國。

周敬王時期,徐國滅亡,歷四十餘君,享國一千六百餘年。

周宣王在位時,命卿士南仲和太師皇父在太祖廟整頓周六師,

然後親率大軍與太師皇父、司馬程伯休父前往征討。

大軍沿淮水東行,經過激烈戰鬥,周軍擊敗徐國。

徐國臣服後,四周各方國、部族皆臣服於周。

徐姓後人爲了祭奠祖先功績顧以地域觀念命名堂號 ,

都稱自己總堂號是「東海堂」……

此間古厝標註的名稱為徐氏宗祠。

廳內彩繪極為精彩,是陳登科的作品。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