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澳岬角,舊名番仔澳,是位於新北市瑞芳區深澳漁港旁的海岬。 該岬岩長約800公尺、高約81至35公尺之間。是受東北季風影響、以及地質軟硬不同造成差異侵蝕的海蝕平台,有喚作「印地安人酋長岩」、「象鼻岩」等各類奇岩怪石。 象鼻岩於2023年12月16日下午被旅客發現「象鼻」斷裂,失去原有神似象鼻的景觀,原因可能是受天候影響斷裂。 管理方瑞芳區公所於斷裂當天下午拉起封鎖線禁止其他人進入,該園區至同月23 […]
深澳岬角,舊名番仔澳,是位於新北市瑞芳區深澳漁港旁的海岬。 該岬岩長約800公尺、高約81至35公尺之間。是受東北季風影響、以及地質軟硬不同造成差異侵蝕的海蝕平台,有喚作「印地安人酋長岩」、「象鼻岩」等各類奇岩怪石。 象鼻岩於2023年12月16日下午被旅客發現「象鼻」斷裂,失去原有神似象鼻的景觀,原因可能是受天候影響斷裂。 管理方瑞芳區公所於斷裂當天下午拉起封鎖線禁止其他人進入,該園區至同月23 […]
深澳岬角,舊名番仔澳,是位於新北市瑞芳區深澳漁港旁的海岬。 該岬岩長約800公尺、高約81至35公尺之間。是受東北季風影響、以及地質軟硬不同造成差異侵蝕的海蝕平台,有喚作「印地安人酋長岩」、「象鼻岩」等各類奇岩怪石。 象鼻岩於2023年12月16日下午被旅客發現「象鼻」斷裂,失去原有神似象鼻的景觀,原因可能是受天候影響斷裂。 管理方瑞芳區公所於斷裂當天下午拉起封鎖線禁止其他人進入,該園區至同月23 […]
深澳坑位於信義區的「孝岡里」、「孝深里」、「孝賢里」、「孝德里」,地處基隆市的東方丘陵上。東至深澳坑路、調和街口與中正區為界。南與台北縣瑞芳鎮交界。西至美的世界。北至新豐街與中正區為界。 深澳坑地名的由來:基隆多山,平地奇少,所謂平原大抵係河埔、漧湖、坑谷。而深澳坑的地名是依地形命名而來,其中深澳坑的「坑」就是意指坑谷平原,可供耕種或建築聚落之谷地。 深澳坑清代原是由「深澳坑口」、「深澳坑」、「槓 […]
「長潭里漁港」,位於八斗子半島的東南側,基隆市中正區長潭里內。因原先八斗子半島與臺灣本島之間有一條狹長海溝,當地人稱呼為「長潭」,且由西向東分別命名為「長潭頭」、「長潭邊」、「長潭尾」。漁港所在地即為「長潭尾」。 昭和12年(1937),因應增加的電力需求,考量到燃料供應及發電機組冷卻等因素,最後選定基隆八斗子半島東南側的長潭溝。 北部火力發電廠建地涵蓋長潭頭及長潭邊,亦即長潭溝有2/3被填海造陸 […]
宜蘭地區過去為噶瑪蘭族三十六社的居住地,由於有中央山脈與住在三貂角的凱達格蘭族阻隔,所以漢人勢力直到清嘉慶元年(1796)才在吳沙率領漳、泉、粵三籍人士下進入此區。而其第一個據點稱為「頭圍」,又有「頭城」、「開蘭第一城」的稱呼。 由於最初蘭陽平原對外交通仰賴海運的關係,所以最初漢人是以到道光六年(1826)才成為正式港口的烏石港作為出入門戶。 1776年,林元旻由烏石港北邊的河流上溯,成功入墾淇武 […]
頭城老街即為和平街,又稱「頭圍街」,是頭城鎮最古老的街道,因河運而發展興盛,清朝時曾是蘭陽平原上最為重要、繁榮的經濟中心,但在民國六十八年政府打造青雲路後,和平街隨即沒落。 現今的頭城老街上依舊留有清代及日據時代所建造的樓房,像是日治時期的吳宅(129號)、新長興樹記(121號)、源合成與陳春記(51~61號)以及融合各式風格的盧宅(139號)等宅第,皆具有古典的懷舊風情,見證了頭城老街的自繁盛到 […]
頭圍是漢人在東部第一個建立的開墾據點,當時是噶瑪蘭地區人口及商業之最,所以又稱「頭城」。 1812年宜蘭地區設立噶瑪蘭廳於三結街(今宜蘭市),為避免與廳治衝突而將頭城之名改為「頭圍」,並駐有縣丞。1875年噶瑪蘭廳改設宜蘭縣本區屬之。 1895年臺灣割讓,1897年日本改行政區為頭城辨務署,1898年改宜蘭辨務署頭圍支署,1900年再改宜蘭廳頭圍支廳,而至1920年臺北州宜蘭郡頭圍庄,本鎮的行政區 […]
宜蘭地區過去為噶瑪蘭族三十六社的居住地,由於有中央山脈與住在三貂角的凱達格蘭族阻隔,所以漢人勢力直到清嘉慶元年(1796)才在吳沙率領漳、泉、粵三籍人士下進入此區。 而其第一個據點稱為「頭圍」,又有「頭城」、「開蘭第一城」的稱呼。 由於最初蘭陽平原對外交通仰賴海運的關係,所以最初漢人是以到道光六年(1826)才成為正式港口的烏石港作為出入門戶。 1776年,林元旻由烏石港北邊的河流上溯,成功入墾淇 […]
宜蘭地區過去為噶瑪蘭族三十六社的居住地,由於有中央山脈與住在三貂角的凱達格蘭族阻隔,所以漢人勢力直到清嘉慶元年(1796)才在吳沙率領漳、泉、粵三籍人士下進入此區。 而其第一個據點稱為「頭圍」,又有「頭城」、「開蘭第一城」的稱呼。 由於最初蘭陽平原對外交通仰賴海運的關係,所以最初漢人是以到道光六年(1826)才成為正式港口的烏石港作為出入門戶。 1776年,林元旻由烏石港北邊的河流上溯,成功入墾淇 […]
宜蘭地區過去為噶瑪蘭族三十六社的居住地,由於有中央山脈與住在三貂角的凱達格蘭族阻隔,所以漢人勢力直到清嘉慶元年(1796)才在吳沙率領漳、泉、粵三籍人士下進入此區。 而其第一個據點稱為「頭圍」,又有「頭城」、「開蘭第一城」的稱呼。 由於最初蘭陽平原對外交通仰賴海運的關係,所以最初漢人是以到道光六年(1826)才成為正式港口的烏石港作為出入門戶。 1776年,林元旻由烏石港北邊的河流上溯,成功入墾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