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昔稱「牛罵頭」,原為平埔族拍瀑拉族(Papora)
牛罵社(Gomach)之社域,地名「牛罵頭」即是Gomach
音譯而來,
清水地名又稱「寓鰲頭」,
則因清水東境有鰲峰山,古稱「鰲頭山」,
大正九年(1920),因鰲峰山麓下「埤仔口」有一靈泉,
清澈可鑑,而改名為「清水」。
(顯妣 諡慈和 饒媽李孺人佳城 )
由牛罵頭遺址發現得知,早在3500-4000年前即有先民,
以此為生活場域,根據荷蘭人於西元1657年的戶口調查,
當時「牛罵社」的戶數有58戶,人口共193人;
清雍正十年(1732)大甲西社番亂平定之後,
「牛罵社」改稱為「感恩社」。
清雍正十一年(1733)漢人已大批湧入清水地區墾殖,
開墾秀水、三塊厝、客庄、橋頭、田寮、後莊、社口、頂湳、
下湳、菁埔、埤仔口、山腳、水碓等十三莊。
(皇清顯妣 以善吳媽柯氏)
乾隆元年(1736),客籍墾戶吳瓊華,向張振萬墾號獲得墾批,
率族人入墾平埔族巴宰海族﹝Pazeh﹞領域之埔地,開闢吳厝庄、公館庄等。
乾隆四年(1739),楊姓漢人入墾十二甲庄(今之高南里),
蕭、趙、王三姓則至大甲溪岸開拓海口、牛埔、舊庄等地。
乾隆十年(1745),上述四姓墾戶,北上抵達大甲溪南岸,
墾成一帶之荒埔,創建高密莊、三塊厝莊、四塊厝莊等聚落。
清領時期大批漢人渡海來台至清水一帶屯墾,
如蔡源順商號、蔡泉成商號、楊同興號、王家勝記…..等家族,
開墾經商致富之後,致力於文化教育之推廣,
如鰲峰書院、同樂軒等之創辦,文人雅士群聚於此,
開創牛罵頭文化之基礎。
(清顯考 適光祐蔡公 坟墓)
鰲峰山舊稱鰲頭山,泛指鰲峰山公園後方的支稜,
與牛罵頭山形成倚角之勢,遠處觀看像頭牛伏臥於平原上,
亦有如鰲獸銳角故名之。
(顯考 宗人蔡公墓)
橫山西麓為短芒草坡,整個清水區入眼,
最遠處可遠眺高美濕地。
因為米粉寮溪的沖刷切割,使得橫山從大肚山
分離出來成為獨立山頭。
橫山公墓亦為
多數清水先人埋骨之處…….
山頭上
廢棄的軍事設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