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南早期是先民拓殖苗栗中港溪流域的橋頭堡,
因為竹南位於基隆和鹿港的正中間,所以原名「中港」。
清乾隆、道光年間,
中港地區曾是艋舺和鹿港間最繁榮的港口。
當時中港是台灣南來北往的中繼站,
中港溪口船帆點點,來自對岸漳、泉兩地,
和台灣南北各地的貨物在此上下,
好不熱絡。
滄海桑田,幾經地形變遷,
和長期河川泥沙淤積的結果,
「中港」成為了歷史名詞,
老街也趨向沒落,
但名列三級古蹟的慈裕宮風華依然如昔……
清乾隆11年(1746)中港陳家開台祖陳朝合
帶著兩個兒子伯樹和伯林逃命到台灣,
從白沙墩上岸,後至中港發展,
成為中港地區不論是在社會、經濟或是教育等各方面
都影響深遠的家族。
來台的陳家最初辛苦開墾,意外致富後,成為富豪。
其後陳家人員中,陳錫疇、陳緝熙、陳紹熙以及陳汝厚等
又透過科舉、捐納與軍功等不同的方式獲得功名和榮銜,
使陳家從富豪晉升為士紳階級。
由於地位提升,加強了陳家參與地方事務的深度與廣度,
同時也由於如此,使其家族社會地位更為提高。
中港陳家在清朝時期,已為地方上之望族…….
由於中港陳家在地方上的影響力,
陳羹梅(陳汝厚之子)、陳調元等也大力的發展地方上的經濟,像是
「中港信用組合」、「中港帽蓆組合」、「中港漁業組合」等,
不但使家族的事業與地位更為發達,同時對於地方上的經濟活絡
與婦女的就業機會貢獻良多。
中港陳家從清朝致富後,對於教育的提倡不遺餘力。
此墓為陳媽駱太宜人墓。
按 : 太宜人明清時五品官之母或祖母的封號。
根據墓手上不甚清楚的輓辭中隱約可見陳調元之名,
由此大抵可知此墓為陳調元母親的墓塋吧 ?
根據資料 :
陳調元之經 歷為中港郵便局長、中港貯金會長、
臺灣公學校訓導、中港公學校敎鞭、臺灣三等郵便局長、
中港貯金會會長、後壠鹽務支舘業務擔當人…….等。
也算是地方上的有力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