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山六坑的坑口為日造紅磚的建築,
上方的牌匾有三行字,第一行大字陰刻「本山六坑」,
第二行陰刻「長仁四番坑」。
根據資料顯示,這座坑道當年是利用日軍擄獲的盟軍戰俘搭蓋,
除了將他們送到這邊採礦外,更打算要將戰俘們全數坑殺的地方,
但事後應該沒有施行,但是依然有很多盟軍戰俘受不了虐待,
多數均客死異鄉。
根據歷史記錄,大英國協戰俘從新加坡搭乘戰俘地獄船英格蘭丸號,
於昭和17年(1942)11月14日駛抵基隆,其中有523名戰俘被送到
金瓜石溫州寮的戰俘營,該址被當地居民稱為「督鼻仔寮」。
戰俘被命令於本山六坑開礦,稍有不從即遭日軍虐打,
除了伙食醫療嚴重不足,生活的品質也非常差,許多戰俘便因此染病
或過勞而魂斷異鄉。
昭和18年(1943)8月10日另一批大英國協戰俘,
由台北戰俘營搭火車抵達金瓜石,也加入開礦的行列。
直到昭和20年(1945)3月,因為日軍二戰戰事危急,
日軍幾乎變賣所有上有價值的東西投入軍事,台灣各區礦場
也幾乎拆除殆盡,所有採礦活動停止,而戰俘被遷移到新店
山上的茶園,搭建工寮,種植農作物。
直到日軍投降時,
最初的一批523名英軍戰俘只有89人生還。
倖存之戰俘後來組成臺灣戰俘營紀念協會(Taiwan P.O.W.
Memorial Society),民國86年在倖存之戰俘艾華士(Jack Edwards)
的帶領下前往金瓜石尋訪戰俘營舊址,
之後更催生銅山里社區公園的金瓜石盟軍戰俘營舊址興建紀念碑,
並於1997年11月23日舉辦莊嚴肅穆之追思儀式。
金瓜石礦業水圳已被指定為市定古蹟保護,
其中內九份溪圳橋以拋物線跨越內九份溪,因為就地取用卵礫石,
築造開腹式單拱水橋接壤岩壁,宛如融入山水景致中。
「內九份溪圳橋」是這條道路的私房景點,
讓人讚嘆橋身和山壁如此巧妙結合,
還有鑿開巨石形成的水路,因為勉強才能錯身通過,
有人戲稱金瓜石「摸乳巷 」。
穿過巨石不遠回頭望,就可看見內九份溪圳橋古樸身影,
小方溪水潺潺。這裡是欣賞圳橋最佳角度。
開腹式的單拱水橋,橋壁的中央厚度僅 94 公分,
以優美的拋物弧線跨越溪橋,當地居民以「二號橋」來稱呼它,
是金水地區居民的共同記憶………
緩慢小徑是前往緩慢民宿的小路。
住客得將車停在山下停車場,再沿著步道走上民宿區。
民宿建築位在溪畔第一排,因此擁有毫無阻礙的視野,
海灣、金水公路、金瓜石聚落
全都一覽無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