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永曆二十四年(1670),有平埔後壠社、中港社、新港仔社、
貓裏社及加志閣社,合稱「後壠五社」,中港社為道卡斯族最早
在竹南活動紀錄。
雍正元年(1723),署淡水廳設中港庄各地村落雛型已成。
乾隆四年(1739),泉州人林耳順等人開墾三角店、田寮等地。
乾隆五十年,中港庄鹽生莊文榜程文稟官。
乾隆五十一年(1786),中港社土著移入番社庄(今中港里),
人口逐漸增加,後形成中港舊街。
道光年間為北部貿易重鎮。
光緒十三年,苗栗設縣,原中港、頭份包含整個中港溪地區,
當時尚屬新竹縣,以南地區劃為新設之苗栗縣。
日治時期,竹南地區隸屬台北縣新竹支廳竹南一堡。
明治三十五年(1902)8月10日,縱貫線通車至此,設停靠站(鐵路車站)
於三角店庄,距中港街約1公里餘,站名仍沿用中港(即今竹南車站)。
大正九年(1920),設新竹州竹南郡竹南庄,轄區包括原竹南一堡轄下的
中港街、崎頂庄、口公館庄、大埔庄、營盤邊庄、三角店庄、鹽館前庄、
公館仔庄及海口庄。
三角店改名為竹南,並將庄治、郡治設於此。
同時將車站更名為「竹南」。
昭和十四年(1939),竹南庄改制為街,為竹南街。
民國三十四年(1945),改制為新竹縣竹南區竹南鎮,轄21里。
清治末期至日治初期,海口地區為一街庄,稱為「海口庄」,
相較於今日行政區,其範圍大致包括中美里西南部、海口里、
港墘里、大厝里西南端、開元里西部。
本地區發展較早的聚落有海口尾、海口、魚藔、港仔墘、塭仔頭、塭內等,
在日治期初期的官方地圖上已有記載。
此外,本地區尚有下竹圍、保安林、台拓、沙母崙等聚落。
港仔墘(港墘里)亦屬於此一轄區…….
春秋戰國時期,姚姓主要集中在黃河中下游。
西漢後開始播遷,分南、北兩大支系。
南系泛稱「吳興姚」,以浙江為主要根據地;
北系泛稱「南安姚」,以甘肅隴右為主。
吳興姚在魏晉時期逐漸壯大,並反向中原回流。
南安姚則在五胡十六國時建立過後秦政權。
除向中原遷徙外,一部分還沿四川、貴州、雲南等地。
姚姓在魏晉之前,人丁並不興旺。
隨著吳興姚和南安姚的內遷,姚姓迅速壯大。
今天的姚氏大多來自這兩支。
港墘里有古厝數間,其中一間三合院古厝,
左前門樓上有鴻禧字樣,正身門額為吳興堂,
一塊姚姓的戶主銘牌,
說明此間為姚家古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