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原為道卡斯族竹塹社的所在地。
相傳永曆三十六年(1682)明鄭軍北伐路經此地,沿途徵召道卡斯族
運輸糧草,族人不堪其擾,遷至今新竹一帶。
後有後壠社與中港社遷居至此。
康熙三十年(1691)王世傑開墾竹塹,復開墾竹塹以南的三十九莊。
當時有陳、許與曾三姓開闢香山地區,然時遭道卡斯族抵抗,
三姓墾民30餘人遭其殺害,此地漢人遂絕跡。
後於鹽水港劃土牛線並設置隘寮防守,漢人再次聚集。
乾隆初年將土牛線外之地給予道卡斯族耕種,土牛界線隨之解除。
後由於竹塹港經常淤塞,於南側另闢新港,
原有的港口就以「舊港」稱之。
嘉慶十二年(1815)新港又淤塞,故重開舊港,
然此時港口已不穩定,道光二十年(1840)大型船隻已無法進入。
於是至道光五年(1825)開闢香山為港口,
因其位置接近福州府,而成為重要的貨物集散中心。
日治時期,香山劃屬於臺北縣新竹支廳竹北一堡。
明治三十年(1897)改隸新竹縣。
大正九年(1920)廢廳置州,改隸新竹州新竹郡香山庄。
十六年(1941)廢庄併入新竹市,
原庄役場作為新竹市香山出張事務所使用。
1950年原新竹縣改名桃園縣分拆出新竹縣與苗栗縣,
原新竹市改為新竹縣新竹市,香山區自新竹市分出,
改制為新竹縣香山鄉,里亦改制為村。
1982年香山鄉再併回新竹市,
香山區行政大樓位於牛埔南路與育德街交叉口,
一樓為香山衛生所、親子館及牛埔里集會所,
二樓為香山戶政事務所,三、四樓為香山區公所。
五樓設有簡報室與會議室,地下一、二樓為汽、機車停車位,
投入總經費近5億元。
周邊也以香山濕地為意象設置公共藝術、
運動器材及水池造景,以香山濕地的濱海植物、蘆葦花草、
蜿蜒海岸線及夕照晚霞為發想,用彩色玻璃為素材打造藝術牆面,
並有多組仿生琉璃景觀燈泡及藝術座椅,
供來訪民眾休憩、觀賞。
香山親子館,館內以一棵大樹為主體,往外延伸了隧道、紙捲迷宮,
另外還有幼兒遊戲區、積木區、角色扮演區、Hape木製廚房遊戲組
及親子閱讀區,
香山親子館整體建築挑高又寬敞,
光線明亮,整體木質的色調
也讓人感覺溫馨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