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雄原名「打猫」,源自洪雅族平埔族中樞社名,
打貓一詞由來有兩派說法。其一為打猫派,臺語漢字裡頭犬字邊的「猫(bâ)」
是台灣山區常見的靈貓科動物,台語稱為「果子猫」,即果子貍,這派認為
荷蘭文獻1636年即有記載當地的平埔族社名為「Dovaha」(擔貍社),
用台語音譯為「打猫(Tá-bâ)」。
而漢字「猫(bâ)」與日文漢字「猫/ネコ neko」字形相似,
但日文「猫」是指貓科動物而非台語「猫」指的靈貓科動物,
在日治時期逐漸混同,因而改發為「打貓」(Tá-niau)。
其二為打貓派,引用安倍明義《台灣地名研究》的說法,
認為過去台語漢字貓、猫並沒有像現今分的這麼清楚,
過去識字人口也不多,不太可能因為寫錯字而導致發錯音,
且地名應是口耳相傳而非靠寫字,所以認為可能古時候就
已經叫「打貓」(Tá-niau),因而推論當初的打貓社名為「Taneaw」。
有學者認為,台灣地名的台語「猫(bâ或vâ)」,
在清治1870年代轉變為官話「貓」,可能與執行開山撫番政策的
駐台官員更動有關。
正開始執行開山撫番的1875年,英國駐淡水副領事阿赫伯(Herbert J. Allen)
與馬偕、李庥牧師邀約在台灣旅行,以及在廈門經商的英國人柯樂(Arthur
Corner)前往台灣旅遊的遊記,各將打貓記載為「Tamao」、「Tarniou」。
日治時1898–1904年所調製的《臺灣堡圖》
其上「打猫」的假名標為「ターニヤウ」,
表示此時臺語已經發為「Tá-niau」。
1920年前設立打猫區,隸屬嘉義廳打猫支廳,管轄打猫南堡內之
打猫街、東勢湖庄、菁埔庄、蕃仔庄、雙援庄、竹仔腳庄、好收庄、
崙仔頂庄、頂藔庄、新庄仔庄、田中央庄、江厝庄、牛斗山庄、
鴨母坔庄、牛稠溪庄。
大正9年(1920)台灣地方改制,日本官方認為「打猫」地名不雅,
在日語中「猫」被視為是「貓」的異體字,所以「打猫」兩字的發音
被發為「打貓」的「Da-byō」,
總督府改以日文漢字近音詞「民雄」(訓讀たみお Tami-o)轉譯,
在此設置「民雄庄」,劃歸台南州嘉義郡管轄。
戰後直接沿用日文漢字「民雄」改以漢語發音,
初期改為台南縣嘉義區民雄鄉,
民國39年(1950)改為嘉義縣民雄鄉至今。
日治初期,田中央地區稱為「田中央庄」,隸屬於打貓南堡。
該庄西北與雙援庄為鄰,東北與菁埔庄為鄰,東與江厝店庄為鄰,
南邊為牛斗山庄、三間厝庄,西邊為竹仔腳庄。
村中村民以 何 、 劉 、 郭 三姓為主。
光復後改稱中央村,村內有信仰中心順天宮。
順天宮俗稱王爺廟,主祀池府千歲,發源自南鯤鯓代天府,
建廟於道光二十八年(1848),迄今有170多年之歷史,
係當地有志王天來、劉海等鳩金創建。
明治三十九年(1906),嘉義大地震,受震倒圮,嗣後由何在其、
魏庭、劉智、何紅毛發起募集庄民之寄附金八百餘元,依舊宇重建廟宇。
昭和八年(1933),有志何茂竹、何甘棠發起重修一次。
此魏家古厝應即為前述人物中的魏庭所建。
古厝已顯殘破,仍可見其優雅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