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稱「店仔口」,前身「白河鎮」,位於臺南市東北端,
北隔八掌溪與嘉義縣水上鄉、中埔鄉相鄰,西鄰後壁區,東連嘉義縣
大埔鄉,南接東山區,為全臺南市僅次於南化區面積第二大的行政區,
著名的關子嶺溫泉及關子嶺風景區也位在此區。
廣義的白河地區還包括東山、後壁,後壁尤指縱貫鐵路以東的地區
(包含安溪寮、烏樹林、後壁寮、上茄苳、下茄苳、土溝、本協庄等),
皆以白河市街為城鎮中心。
白河市街形成肇因於關子嶺山區物產運往鹽水港、大排竹、上下茄苳
等地交易,古時人民以擔挑、推車載運貨物,行出山區進入平原地區時
越過白水溪,有歇腳補給之必要,遂有人於溪畔搭棚經營小店,提供
餐飲休息需求,交易情形日漸熱絡,進而在今所在地形成一個聚落,
故市區舊稱店仔口。
清時與日治初期設有店仔口堡、店仔口庄。
大正九年(1920)行政區改制,屬臺南州新營郡。
原預訂命名為「店口庄」,唯日本政府後來以白水溪流經,成立白河庄,
1943年升為白河街,1920年時白河與鹽水人口與商業均較新營繁盛,但新營
因有縱貫鐵路初落成,遂成郡治所在,
1945年臺南市升格成省轄市後,
臺南縣政府遷設於新營鎮,
其後並改制為新營市,發展始漸盛其他。
戰後改制為白河鎮,2010年12月25日因臺南縣市
合併升格而改稱白河區。
南二高白河交流道下,向東行經172縣道往關子嶺方向,
原名「十七戶仔」的「虎山里」聚落,隨著溫泉區的觀光
產業發展逐漸轉型,蛻變成融合傳統與現代的村落。
虎山里的聚落分佈於關仔嶺公路沿線及
虎山社區北側的木屐寮本庄。
此地道路地名標示著虎子墓;
相傳有一虎仔穴,虎山里這一帶的人都相信有此靈穴,
木屐寮才能出得一個王得祿。
關仔嶺路尚未開通之前,這條路原有兩個比較集中的公墓,
一為店仔口塚(今2號及3號公園所在),一為虎仔墓。
明治四十年開始築關仔嶺路,日本人一向以高壓政策治台,當時是沒人敢
反抗日本人的,縱使公路開挖,路從店仔口塚與虎仔墓的中間穿腸而過,
也只能沉默以對,但民間還是留下
店仔口塚虎仔墓的歌謠…….
白河區虎山里舊有的「十七戶仔」聚落,建庄於日據時期,
70年前關仔嶺公路拓寬麒麟隧道時,因使用炸藥過度導致山坡崩塌,
20餘戶的麒麟尾庄漸成廢庄,多戶移居目前的「十七戶」,
光復初年剛好湊成17戶,「十七戶」之名由此而來。
虎山里位於何河到關仔嶺的中途,
北濱白水溪,南靠枕頭山腳,
聚落分佈於關仔嶺公路沿線及虎山社區。
北側的木屐寮、十七戶仔,本里共設六個鄰,
包括虎仔墓庄的一、二鄰,木屐寮庒的二、四鄰。
十七戶仔五鄰,以級虎山橋以東,公路南側的六鄰,
人口約有六至七百人等。
在虎山社區的附近,為枕頭山餘脈,其形如虎,
地理師稱為虎穴;住民以吳姓居多,約佔虎仔墓庄的一半,
尚有陳、林、王諸姓,大都為外庄移居入戶…….
虎仔墓庄內有一荒廢已久的吳家古厝;
在當年應該是極其豪華的宅邸,
如今且已荒廢在蔓草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