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雍正、乾隆之初,彰化大墾戶楊志申家族和雲林大墾戶
張士箱家族墾殖本地,招墾佃戶而來,
居民大多從中國大陸福建省泉州府晉江縣移墾入居,
形成聚落。
至今有頂犁本莊(5-14鄰)、田中(15-17鄰)、
坎頂(18-20鄰)和山寮(1-4鄰)等聚落。
推估於清道光、咸豐年間,才改為今名頂犁、下犁,
地名因位於三十張犁之方位而有所得名。
頂犁本莊之姓氏以謝、黃、陳為多,
其中慶安宮一帶為謝姓居住密集居,分頂謝和下謝,
其中下謝,祖籍福建泉州府大田縣,
另黃姓與塭仔之永坑衍派黃姓同屬一系,
同屬移居至福建漳州府龍溪縣,
有黃際福移至此。
下犁村位於彰化縣西北部,東與和美鎮西田里相鄰,南隔番雅溝
與鹿港鎮草中里相鄰,西與台十七線與塭仔村相接,北與頂犁村
崁頂路、中車路相接。
下犁村聚落型態屬於集村,漢人未入墾前,屬於阿束社頭目抵六埔地,
清雍正、乾隆之初,彰化大墾戶楊志申家族和今雲林、台北大墾戶張士箱
家族堡殖本地,當時該村與頂犁村合稱「三十張犁」,即墾地有一五0甲。
楊氏與張氏招募佃戶前來,形成聚落於今番雅溝排水旁,
座名初稱「抵六庄」,以前述平埔族阿束社頭目抵六為名,
推估清道光、咸豐年間,才改為今名「下卑庄」,
其名典頂犁互對稱,屬於三十張下方而得名。
下犁一帶招佃而來的移民,
以陳、柯、王、黃,許,謝等姓為主,
柯姓,來台祖為敗國公女子仁公,原居福建南安縣後壁埔,
與兄公渡海至台,初抵鹿港溝墘,支派子孫留於鹿港俊頭厝,
仁傳五子,即儀敏、儀剛、儀開、儀淋,
大房儀敏與二房儀剛部分子孫留置圳頭厝,
二房部分後代與三房儀開大部分子孫進至和美鎮平里,
四房儀策則移至南投埔里,
五房保淋則遍徙至該社區,分布於十四、十五鄰,
屬於庄尾一帶 ;
「慶興宮」是社 區中最大一座廟宇,
是社區居民主要的信仰中心,前面的大廣場提供社區居民
辦理婚喪喜慶及聚會活動的好地方。
再次造訪慶興宮旁邊這棟有古老花飾木門的「柯家大宅」。
這附近以柯家為主,有看到大宅後還有近代的樓房寫著「柯」字。
柯家曾傳說在家族內曾出一位進士,
不過後來柯家人查族譜時沒發現。
目前柯家古厝仍有人居住期間 ,
頗保有古意;
可惜維護狀況不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