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康熙49年(1711)武將劉源沂平著大肚山墾拓犁頭店(今南屯),
當時劉源沂定居水碓(今鎮平里)有感於此地環境優雅土地肥沃,
乃修書至福建家鄉漳洲府南靖縣板寮鄉頂寮村,邀其兄劉源美全家
於1713年遷台同居,後來人口增加兄長另覓新地興建源美堂。
(故後有新厝之稱),
另劉源滿、劉源活也是在水碓(第八鄰)落地生根。
水碓(ㄉㄨㄟˋ)命名由來,昔日居民就有借用水力發展農務,
當時在村莊北側田邊設置一具水碓,以灌溉溝渠水流力量來舂米,
利用水力沖擊水碓自動不斷地舂米,
因此,「水碓」、「水碓巷」之名沿用迄今。
百年來,水碓人稱村莊東北側的南屯溪流域為後壁溪,
村莊正前方的流域為頭前溪。
南屯的水碓聚落,見證了當地百年發展史。
那年三月向市府申請登錄指定古蹟,為部分地主堅持其是
私有產權,趕在正式成為古蹟前就拆除……..
水碓聚落位於水碓巷、永春東三路與
環中路5段圍起的三角範圍內,
以客家三合院建築「繩繼堂」為中心。
1710 年第一批來臺拓墾的清朝武將劉源沂發現
這裡土地肥沃,遂在溪潭北側建「繩繼堂」定居。
三百多年來,劉家子孫繁衍眾多,開墾此區時,
設有公田制,並有管理人負責相關事務。
昔日有劉氏「五角頭」:
水碓、麻茲埔、劉厝莊、旗官厝及豐原社口。
鎮平里在老一輩稱為「鎮平庄」,是由鎮平與水碓兩聚落所組成,
兩邊除了地理上的差異外,連宗教信仰、產業等,也有所不同。
鎮平巷上保存兩三間合院古厝,
其中最具代表的便是陳家古厝—慶元堂。
灌園居由南屯庄庄長陳盛所建;
平面為單進雙護龍, 設置雙院與門柱門樓 。
整體格局宏大……
而在護龍步口廊側,設計了一座洗石子小窗台,
此畫龍點睛之作 ,又為灌園居增色了不少。
附近的餘慶堂也頗為可觀……..
水碓聚落屬客家圍屋形式,仍保存原設庄的整體建築原貌,
從門樓、禾埕、正廳、化胎,到圍屋閒廳的軸線都嚴格對稱,
屋頂以正廳最高,後堂次之,橫屋則依三開間為一單元
朝外逐一下降。
建築以土角作主建材,卵石作基底,
以前屋頂建材都是在地取材的茅草或稻草,
有冬暖夏涼的優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