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山舊稱「梅仔坑」(日治時期稱梅仔坑庄),因為位於
倒孔溪南岸的寬闊坑谷內,而且這一帶往昔是以梅花著稱,
故有此稱。
後來則改為「梅山」。
另有一說為:本地位處山腳地帶,為行旅必經之地,
有人在溪畔築屋,販售「米糕粥」,閩人稱粥為「糜」,
乃稱本地為「糜仔坑」。
1920年,台灣地方制度改正,
設立小梅庄,隸屬台南州嘉義郡,
戰後改為台南縣嘉義區梅山鄉,
1950年實施地方自治改隸嘉義縣。
梅仔坑改名小梅後,根據《臺灣日日新報》載,
當地居民認為小梅之名「帶有女性,殊不足以冠庄名」,
要求改名「梅山」。
並認為「梅山」之名能與竹山、松山並稱,「湊成松竹梅,豈不美哉」。
雖然此案在日治時期並未實施,不過當地已有
以梅山為名的自動車會社。
1946年政權轉移後,小梅庄改為小梅鄉。
當地居民復向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陳情,認為小梅之名「屬𡢃婢名稱,
似怯弱之狀態,兼與大林鎮連接時有大小懸殊之感」,
再次要求改名。
公署最終採納鄉民意見,
同年6月21日,小梅鄉正式更名梅山鄉。
梅山市區是全鄉的交通要道,全鄉貨物在此集中分散,
造就了梅山三村成為中心市區,
其實當地在1898年時已發展成市街,
當時梅山稱為梅子坑,故市街名為「梅仔坑街」,
商賈來自北港、嘉義等地,與山區人民進行物資交易。
戰後交通改善及物產增加,梅山市區成為山產的總匯,
有著嘉雲地區「小北投」之稱。
現今的梅山街道是以梅北、梅東、梅南三村構成,
是城市型的大聚落,居住人口接近1萬人。
日治時期成立梅山第一所小學「梅仔坑公學校」,
後來依序改為小梅公學校、
小梅國民學校。光復後改名為小梅鄉第一國民學校,
首任校長江德宜、其後再改為梅山鄉國民學校,
最後定名為梅山國民小學,
草創迄今已逾百年。
南榮老街以在地的百年古厝,梅山江氏宗祠知名,
此外在街道上更有許多傳統的三合院建築,象徵在地歷史人文
的時代傳承,在南榮老街上可以感受慢活人生。
梅山市街的特色老屋徐徐品創,
原本是舊時的日式辦公宿舍,
擁有長達百年的歷史………
除此,在中學路一帶有
保存了一段舊街輪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