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山鎮舊稱「林圯埔」,明鄭時期(1665)鄭經頒布「
屯田之制,以拓番地」,延申原本的軍屯至原住民領域,
派遣鄭成功部將,參軍林圯率屯丁200人由斗六門
(今斗六市)入墾,越過阿拔泉溪(今清水溪),
攻打牛相觸口(今中和里)。
林圯建立竹圍仔庄(今竹圍里)為根據地,
將原居的鄒族魯富都大社驅逐至東埔蚋(今延平里),
雙方爆發數起激烈衝突。
1668年10月,鄒族人夜襲圍困竹圍仔庄,
林圯與百餘屯丁悉數被殺。
後斗六方面援軍再度掃蕩鄒族人,將所屯墾之佔領區命名為「林圯埔」。
另屯弁杜、賴二姓的勢力也進佔濁水溪南岸之社寮(今山崇里、社寮里)、
後埔仔(今中央里、富州里),
使竹山成為漢人在南投最早開發的地區。
而魯富都亞群則失去清水溪流域與濁水溪流域的丘陵地,
向後往大水窟遷徙。
清乾隆年間,此地已成街市,
成為通往中央山脈的重要據點。
清光緒12年(1886),雲林縣設立時,
縣治即位今竹山鎮雲林里,故有「前山第一城」的美名;
1893年,因濁水溪溪水氾濫成災,雲林縣治遷往斗六。
1901年設林圯埔支廳屬斗六廳管轄,
1909年斗六廳廢止,林圯埔支廳併入南投廳。
1920年行政區劃調整,以附近竹林密布而改稱「竹山」,
設置竹山郡「竹山庄」,
1931年改制為竹山街。
戰後初期,劃歸台中縣管轄,設竹山區;
1950年劃歸南投縣管轄。
竹山的開發自林圯時代,從「下崁」、「竹圍仔」開始,
在1669年後向「江西林」、「社寮」方面開拓,這個階段以
濁水溪流域為開發地段。
清朝前期新拓墾的有「大坑」、「田子」、「香員腳」、
「豬頭棕」、「福興」、「鯉魚尾」等地,漢人開墾方向由
濁水溪沿岸轉往山麓地區,林圯埔街形成街市,
是農產及貨物的交易中心。
在清朝中葉後更往山區前進。
開山撫番的實施,從林圯埔至璞石閣的道路開通,
竹山成為前進後山地區的首要重鎮,市區繁榮更甚,
雲林縣舊城在此時設於林圯埔雲林坪,
林圯埔成為一兼具政治與商業功能的市街,
而後縣城遷往斗六,雖失去行政功能,商業仍興盛。
通商開港後,竹山地區受到環境條件的影響,
以樟腦、甘蔗、茶葉為經濟作物。
日治時期的林圯埔是竹山、鹿谷兩地的行政中心,
具地區行政功能的竹山在此期間設有竹山製糖所,
糖業成為竹山的經濟產物,
林業也在此時也有相當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