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自東漢傳入中國,在三國時代萌芽生根,到了魏晉
南北朝更為蓬勃。經典翻譯大為盛行,如將大乘佛經的「維
摩詰經」、「法華經」、「藥師經」大量譯布,以及宣揚佛
祖的本身故實,反映在圖畫上,便產生了經變圖、本生象、
曼陀羅、佛尊象等繪畫藝術。此類畫專供佛教徒供養敬奉,
與寺院殿堂莊嚴之用,自與書畫家筆底寫意之作有別。
佛像畫自晚唐興起崇尚華麗之風,后世相沿成習,后來
宗教意識式微,佛畫漸淪為審美觀賞繪畫之列,壁畫的繪製
日漸減少,代之而起的是立軸形式,於是繪畫更趨於細緻精工。
由於畫佛的目的不同,內容自然不同。
尊象畫就是一尊或多尊的佛菩薩象、莊嚴妙好、或坐或立。
表現悟道,教化之美。
中國常見的佛是釋迦牟尼佛,他的生相在圖畫上最普遍見到的是禪定、
說法、降魔和涅槃四相。
立姿佛,一手上舉,施與眾生無畏懼、恐怖之印,一手下垂,
與眾生滿足願望之印,信徒參拜之餘,頓覺美感天成,身心安定。
唐代版畫呈現另一種佛教圖象風格,同樣是傳教工具。
木刻版畫佛說法圖,描繪釋迦坐經壇說法,弟子須菩提跪拜
聽經,周圍護法神及眾施主十餘人,上部有飛天,背景是「
祗樹給孤獨園」。
構圖複雜、眾多人物穿插在花樹煙雲之中,俱有裝飾之美,
線條有力,刀法鋒利,足見當時版畫藝術 的成功。
畫史推崇吳道子「落筆雄勁」。「敷紛簡淡」、
其線描富韻律感、節奏感,極盡粗細之變化,后人稱之為蓴
菜描,所鉤衣服流暢飄洒,有「吳帶當風」之稱,
以別於曹仲達的「曹衣出水」畫法,
他的畫,對后來宗教人物畫有極大的影響。
故宮收藏宋人絹本淺設色如來說法圖,描繪如來坐蓮花
座說法,文殊菩薩,普賢菩薩立於前,迦葉、阿難兩弟子隨
侍在旁,后立天王二人。
此圖係淺設色,焦墨痕中略施微染,僅在人面嘴唇和器物上
略為施色而已,勾勒有力,須彌座和香爐以濃淡墨出之,
背光用筆含蓄,此圖是工力深厚的一幅佛畫作品,
也是佛教畫發展極峰的代表作。
今日山西永樂壁畫,尚可一窺宗教畫的成就。
北宋高文進彌陀菩薩象,也是寺廟或信徒出資鏤版印刷
的版畫,俾人供養之用,是佛教傳教形式之一,
此畫係細筆畫法,可略窺唐吳道子前之佛畫風格。
收藏在故宮博物院一幅無名款宋人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
此為設色畫,大圓光內現千手千眼,持法寶坐寶蓮座、
四大天王諸天女旁侍、下列天龍、八部此類畫均屬信徒供養所用。
中國淨土宗是中唐以后逐漸興盛的宗派。
直到今日廣泛 流傳於一般民眾。
淨土宗以淨土宗三經為主要信仰內容。
佛說無量壽經、佛說觀無量壽經、佛說阿彌陀經,三經中都說
明極樂世界之美。
莊嚴佛國平坦、整齊、潔淨、富麗、修行信徒,一心嚮往。
唐人壁畫即有引路菩薩圖,導引至極樂世界。此圖極盡優美。
菩薩方面大耳、頭胸飾以瓔珞、豊厚小巧的嘴上有一抹鬍鬚、
右手執香爐、左手持蓮花和招魂幡,在香煙裊裊和招魂幡引導下,
一位婦人,服飾整齊,虔誠地隨著引導者前往西方極樂世界。
此時天花緩緩而下,復以胭脂勾畫雲彩,
由天際曲折而降,將瞬即千里的騰雲狀態,描繪得極為生動,
天衣五彩繽紛,華麗不流於低俗,從而可以 窺見唐人技巧
的完美與佛畫的普遍。
唐代敦煌壁畫淨土變的題材很多,
莫高窟阿彌陀淨土變就有一百多壁。
構圖宏偉,環繞阿彌陀佛及觀音、勢至菩薩的有羅漢、
天王、夜叉、力士、供養菩薩等眷屬聖眾。
佛下有伎樂、歌舞彈唱、樂器各異、上下左右則有寶池蓮花、
飛禽雜鳥、樓台殿閣、飛天飄舞、花團錦簇、氣象萬千。
所謂曼荼羅 ,其實就是整個宇宙之縮影。
每一事物,都有自己的曼荼羅,
每一曼荼羅都彼此含具 其他事物的思想。
此種思想,反映在繪畫藝術上,就是根據一定的經軌,
以畫一佛或一菩薩為中心,周圍層層環繞著菩薩、天神、
呈現出整齊、對稱、繁複、豔麗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