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觀音亭與祀典興濟宮是位在臺南市北區的著名寺廟,
民國74年(1985)11月27日公告為三級古蹟,現為直轄市定古蹟。
該寺廟是由主奉觀音佛祖的「大觀音亭」與
主奉保生大帝的「祀典興濟宮」所組成,雖分屬佛教、道教,
但自創建以來兩寺廟相連,關係密切,同屬一組織管理,
現全稱財團法人臺南市臺疆祖廟大觀音亭暨祀典興濟宮。
明鄭永曆三十二年(1678),軍民在臺灣府城的尖山南坡
建「觀音宮」,供奉觀音菩薩。清康熙年間重修擴建之後,因拜亭
採用了抱廈的形式而改名「觀音亭」,後來因要與小東門的觀音亭
(現已不存)區分,而習稱「大觀音亭」。
興濟宮則源自於永曆三十三年(1679),來自泉州同安的鄭軍將士
在觀音宮旁建廟奉祀保生大帝(大道公),當時稱為「大道公廟」,
後因為與良皇宮分別,稱「頂大道公廟」,
良皇宮則稱「下大道公廟」。
兩者均為明鄭時期規模最大的觀音廟與大道公廟。
大觀音亭方面,主要在康熙三十二年(1693)、乾隆五十六年(1791)、
嘉慶二十年(1815)、道光十年(1830)與同治十年(1871)整修過,
至於興濟宮,則主要在嘉慶二年(1797)與道光十一年(1831)
與同治十年(1871)整修過。
而在同治十三年(1874)之後,因所謂的開山撫番導致官兵多染上瘴癘,
所以兩廟的香火日益興盛,成為府城裡同類廟宇中香火最鼎盛的廟。
這些參與的官兵因曾向興濟宮大道公祈求保佑靈驗,因而上報朝廷,
朝廷乃下令將興濟宮列入祀典,
成為臺灣唯一有列入官方祀典春秋二祭的保生大帝廟。
興濟宮的門神彩繪為府城名師陳壽彝(1934-2012)之作,
大門上繪秦叔寶與尉遲恭,畫中以金線描繪輪廓、
線條突出,有獨特風格。
建築為閩式木構磚造,
裝飾豐富的三川殿、供奉保生大帝、
龍虎井及拜庭的正殿,和水廊後方的後殿組成,
目前與大觀音亭兩廟間還保留當時前來祭祀的官員
更衣休憩的官廳,
是目前臺灣難得一見
還保有官廳的廟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