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C01756.JPG - 三峽  古厝尋蹤之  燕貽堂

明鄭時期,已有渡海來臺開墾的移民,坐著船沿淡水河,

逐漸往上游大漢溪畔的三峽地區開墾,

不過真正開發到三峽,據文獻記載是在清朝的康熙年間。

當時移民們為了取水及灌溉方便,大都住於水邊,

所以三峽移民最早開發的地區是橫溪、三峽河、大漢溪附近。

三峽舊名三角湧,即由此而來。

DSC01755.JPG - 三峽  古厝尋蹤之  燕貽堂
IMG_20180121_143625.jpg - 三峽  古厝尋蹤之  燕貽堂

 

清朝初期有福建泉州人陳瑜招募佃丁,由今鶯歌區進墾於此,

不久又有泉州安溪人董日旭率族人來開墾,移民於大姑陷溪、

三角湧溪、橫溪等三溪匯合之三角形沖積平原上,

拓墾成莊,名三角躅。

即因地處三角形平原而名,三面環水故也。

DSC01756.JPG - 三峽  古厝尋蹤之  燕貽堂
DSC01757.JPG - 三峽  古厝尋蹤之  燕貽堂
IMG_20180121_143612.jpg - 三峽  古厝尋蹤之  燕貽堂

相傳在康熙二十四年(1685)泉州府安溪人陳瑜獲得開墾

海山一帶之墾照,及雷朗族四社的首肯,而海山莊之墾拓可稽者,

則以1713年雞籠通事賴科與鄭玲、王謨及朱焜侯等四人,

請墾海山莊為最早,其墾戶名為陳和議。

早期墾拓路線,由南靖厝,慢慢開拓至三角湧,

並命名為海山莊。

DSC01758.JPG - 三峽  古厝尋蹤之  燕貽堂
DSC01760.JPG - 三峽  古厝尋蹤之  燕貽堂

相傳泉州人陳瑜於康熙二十四年(1685)獲得開墾海山庄

的墾照,其招佃先到今鶯歌南靖厝開墾,

乾隆初年(1736)以後陸續有移民由對岸越過大嵙崁溪到

隆恩埔開拓,乾隆八年官方在此設龍恩租館,乾隆十年(1745)

庄民開挖龍恩陂(劉厝埔圳)灌溉隆恩埔、劉厝埔等地田園,

 

DSC01761.JPG - 三峽  古厝尋蹤之  燕貽堂
IMG_20180121_143507.jpg - 三峽  古厝尋蹤之  燕貽堂

乾隆十七年(1752)泉州安溪人李國開擇居三角湧溪旁的

公館尾一帶開墾,乾隆二十年(1755)安溪籍董日旭

隨後而來開拓此地,所闢之地遍及三角湧、公館尾、公館後、

礁溪、八張、中埔等地,

乾隆三十四年(1769)居民信仰中心清水祖師廟興建完成,

另一側橫溪地區亦有泉州人林姓、劉姓、蘇姓、陳姓等入墾。

三角湧地區的移民原有泉州人、漳州人、客家人,

其中以泉州人為最多,

IMG_20180121_144237.jpg - 三峽  古厝尋蹤之  燕貽堂

 

特別是安溪縣人,乾隆年間的清水祖師廟興建完成,

可見得三峽地區的安溪人已達一定的數目,

之後數年中,安溪人先後與客家人、漳州人發生械鬥,

客家人與漳州人分別敗走他地,於是三角湧一帶

安溪人的地位更形穩固。

 

位於安溪國小附近的古厝燕貽堂,

屋頂有翹脊,應該原是某姓之公廳,

仍保存在一片新建築當中,

算是難得可貴……

IMG_20180121_144156.jpg - 三峽  古厝尋蹤之  燕貽堂

附近有陳厝聚落,此間不知是否為陳姓所有 ?

燕貽者,古有明訓;貽同詒;

貽燕的解釋 《詩·大雅·文王有聲》:詒厥孫謀,以燕翼子。

 毛 傳:燕,安。翼,敬也。後以貽燕謂使子孫安逸。

《後漢書·班固傳下》:貽燕後昆,覆以懿鑠。

 李賢 註:遺燕安於子孫也。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