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山,是苗栗縣公館鄉的一個傳統地域名稱,
位於該鄉中部至北部中央地帶。
相較於今日行政區,其範圍大致包括尖山村、仁安村。
清治末期至日治初期,尖山地區為一街庄,稱為「尖山庄」。
該庄北邊及東邊北段與二崗坪庄為鄰,東邊中段及南段分別與
北河庄、南河庄為鄰,南邊為大坑庄,西邊中、南段與鶴仔崗庄為鄰,
西邊北段隔後龍溪與維祥庄、芒埔庄為界。
大正九年(1920),廢十二廳改設五州二廳,
該庄改制為「尖山」大字,
隸屬於新竹州苗栗郡公館庄。
戰後公館庄改制為公館鄉,隸屬於新竹縣,大字亦改制為村。
1950年桃、竹、苗分治,公館鄉改隸屬於苗栗縣。
本地區發展較早的聚落有尖山、維祥、坪頂、下大坑等,
在日治期初期的官方地圖上已有記載。
此外,本地區尚有尖山社區、舉人坪、寬仁、甲叉河、
陳庄、隘寮坪、坭坡子等聚落。
此地最知名的當屬劉雙舉人故居;
劉氏來台祖懷莞原籍廣東省嘉應州平遠縣
東石鄉梅子謝七斗黎 ,為文達公派第10 世孫,
乾隆初年攜親族來臺,入墾台中市南門一帶。
11世蘭斯公遷居公館,
其子與孫劉獻廷及劉禎先後高中舉人,
成為地方美談,村落甚至更名為「舉人坪」。
雙舉人故居坐北朝南偏東,為背山面水的單進二橫屋三合院,
建築空間由外埕、院門、內埕、正身、左單橫屋、右單橫屋所組成。
外埕前方有一半月池,除風水考量,還有洗滌、灌溉等用途,
外埕鋪水泥地,立有舉人旗桿座兩副。
內外埕隔有院牆,院門為燕尾翹脊,脊堵有泥塑彩繪。
正身為三開間,硬山馬背屋脊,現覆鐵灰色琉璃瓦型的烤漆鈑,
磚造牆身,刷成粉藍色。
三門均題有匾額及對聯,正門掛劉氏堂號「彭城堂」,
前有蟠龍柱一對,左右次間與院光門上有泥塑彩繪人物,
二者為建築的精華所在。
正廳奉劉家歷代祖宗牌位,神龕與翹頭案供桌有精緻的木雕裝飾,
左次間供觀音、五穀神農、福德正神等,右次間祀天上聖母及
千里眼、順風耳。
此墓即位於舉人坪前不遠處的水圳一旁。
由於地勢較底,墓埕內已陷於積水的窘況…….
根據文獻: 乾隆初葉,劉懷莞、劉通拔入墾今苗栗公館;
從墓碑上的名諱看來,此墓主人即為劉通拔。
由於資料不足,無法進一步確定此墓是否與
雙舉人家族有所關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