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功號是行政院農委會水產試驗所投資建造的漁業試驗船。
1973、1974年間,爆發世界糧食危機,世界各國都在憂心
未來的糧食資源問題,當時僅有蘇聯與日本等少數國家成功探勘
南極漁場,於是行政院與國科會等單位因此共同投入3,000萬元
打造海功號試驗船。
1975年7月12日下水,1975年12月24日首航,
海功號進行台灣北部漁場試驗調查,曾4度遠赴南極探測南極蝦
漁場資源,第1次是在1976年12月,橫渡印度洋,經南非開普敦到
南冰洋,但船隻設備完全不適合航行南極海域,
回程帶回一百三十多噸南極蝦,讓台灣掌握南極蝦加工技術,
之後海功號又去了三趟南極洋,卻改撈捕南極鱈魚。
至1993年1月功成身退。
1995年台灣省政府將海功號贈與基隆區漁會,
1998年基隆區漁會移駁海功號上岸,成為碧砂漁港重要地標,
為台灣創下許多令人驕傲的歷史紀錄。
說起海功號,五十歲以上的人多少都有些印象。
民國六十年代初,正是台灣漁業最興盛的時期,由於近海
漁業資源日漸枯竭,政府為了積極拓展遠洋的拖網漁場,
開始興建海功號這種試驗船,幫漁民打頭陣,
到全世界尋找新漁場。
以目前的眼光來看,
這艘七百噸的漁船,實在不算什麼,
卻已經是當年最大的試驗漁船。
歷經七次遠征南極、五十三次遠洋漁場的調查,
海功號終於在民國八十二年功成身退,並在民國八十七年
移駁上岸,置放在基隆碧砂漁港。
或許是經費不足,曾經風光的海功號,
十多年來無人聞問,任由海風與鹽份一點一滴腐蝕著船身。
為了搶救海功號,在海洋大學輪機系教授華健與大學生共同努力下,
荒廢十多年的船艙初步被清理,以海功號為主題的活動,也在碧砂漁港舉辦。
民眾終於有機會上船體驗海功號、認識當年的歷史。
「海功號」金屬結構的船身,因長期放置海岸邊,雖有維護,
但顯然不足,因此受長時間海洋環境之高鹽、潮溼以及氣候風化影響,
「海功號」雷達塔遭強風吹襲掉落,此衍生公共安全問題。
經漁業署、基隆市政府、海洋大學、海科館、水試所、
基隆區漁會等單位開會研商後,決定予以拆除。
日前,「海功號」已被拆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