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治初期,臺灣作為大日本帝國的南方殖民地,
一直是帝國的糧倉,政策上有「工業日本,農業臺灣」之說。
然而,到了1920年代,臺灣農業發展趨向飽和,對日本本土農業
構成威脅,加上日本經濟歷經第一次世界大戰與經濟大恐慌,受景氣
興衰影響甚鉅,讓臺灣總督府開始調整殖民政策。
總督府財務局率先提出「加工貿易立島論」,
主張臺灣應進入工業化時代,進口南洋地區的原物料,
加工為工業產品後銷往各地。
要達成這個目標,就得從調整臺灣產業人力結構開始;
因為日治初期的臺灣著重於培育醫學、農業與商業人才,工業學校
只有臺北州立臺北工業學校一所;
但該校為中學性質,尚不足以培育高階工業人才。
事實上,當時臺灣需從日本輸入高階工業技師,方能推動日月潭
水力電氣工事與高雄港築港工程等重大建設。
臺南高等工業學校
就是在這個背景下成立的的學校。
1929年3月5日,大日本帝國議會貴族院通過臺灣總督府
特別預算案,正式撥款在臺南設立高等工業學校;
歷經1年多籌備期,1931年1月7日,日本政府發布第2號敕令,
臺南高等工業學校正式成立;同月15日發布學校規則與人事令,
任命若槻道隆為首任校長,即日開始招生。
1月15日遂成為該校的創校紀念日。
原臺南高等工業學校校舍,位於台灣臺南市東區國立成功大學成功校區,
該校創校之初全稱為「臺灣總督府臺南高等工業學校」,為國立成功大學前身,
日治時期直屬於臺灣總督府的三大專門學校之一。
昭和十五年(1940)將電氣化學組獨立為電氣化學科,
並增加了土木以及建築兩個科系,兩年後校名又改為
「臺南工業專門學校」。
戰後,民國三十五年(1946)2月該校改為「臺灣省立臺南工業專科學校」,
同年10月再改為「臺灣省立工學院」,而民國四十五年(1956)8月該校改制為
「臺灣省立成功大學」,並將成功校區前的「工學路」更名「大學路」,
民國六十年(1971)8月改制為「國立成功大學」至今。
民國八十八年(1999)原日治時期「本館」(今成大博物館)、
「講堂」(今成大格致堂)、「理化學實驗室」及「圖書課」,
公告為臺南市市定古蹟。
臺南高等工業學校約略分南北兩大區域,
以今成功校區通往光復校區道路為分界。
在南半部中軸線區域為學校最重要構成軸線配置本館
(今成大博物館)、講堂、理化學實驗室(今物理系)、
圖書課(今化學系)、學生宿舍(今化學館建築)等師生通用空間,
其中除學生宿舍配置為座南朝北面向操場外,
建築配置多為座北朝南。
建築用途方面,本館在長期作為校務中心後,
曾作為數學系系館(二樓尖有數學系系徽)、閱覽室、
校史室與校友中心,
本館為學校的門面建築,左右對稱,中央最高,
為一字型平面,
外牆貼有十三溝紅色面磚,牆基則是黃色洗石子。
該建築門廊有三個拱型開口,上面有平臺,
二樓上有開了牛眼窗的山牆。
民國九十六年(2007)11月11日
改為成大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