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臺南早在荷蘭人來到之前就有漢人在此聚集,
1624年起,荷軍撤出澎湖轉往台灣。
荷蘭東印度公司乃於不受管轄的大員(今臺南市安平區),
建立臺灣本島信史上第一個統治政權,即台江西岸的一鯤鯓沙洲上的
「熱蘭遮城」(今安平古堡),做為在台的統治中心。
接著又在城堡東方,分別興建了「臺灣街」(於今延平街一帶)
和「普羅民遮街」(今民權路)。
前者因為歷史久遠,又曾是一條繁盛的商業街,
故素有「臺灣第一街」之稱。
1661年3月底到1662年2月初之間的爆發鄭成功攻臺之役;
延平郡王鄭成功率25,000大軍由金門航渡台灣海峽,由鹿耳門水道進入台江內海,
先攻佔普羅民遮城,然後圍攻熱蘭遮城,終於迫使荷蘭東印度公司守軍實質投降、
退出大員及台灣。
臺灣府城一帶是臺灣最早開發的地區,
在光緒11年(1885)臺灣建省之前,
全臺最高行政中心便位於臺灣府城。
臺南為當時臺灣最重要的經濟貿易中心,
更有府城三郊等商業組織,
也讓台灣府城維持了甚久的台灣首府地位。
清代時臺南已出現產業聚集的現象如:
六條街即是六和境的竹仔街、武館街、大井頭街、帽街、下橫街與武廟街,
販售各式當時民生各式所需物資。
日治初期,臺南仍為傳統中式城池,
1911年起的市區改正至統治末期的臺南都市計畫,
為現代臺南的都市奠定基礎。
1920年,興工的嘉南大圳(官佃溪埤圳),灌溉區域涵蓋當時嘉義廳、
臺南廳等地,嘉南大圳完工通水後,耕地形態產生變化,土壤改善,農作物
生產結構隨之改變,使嘉南平原成為稻米產地,土地生產力增加,
作物收穫量提高,土地買賣價格及租佃價格亦同時提升,
國家財政收入土地稅收也明顯增加。。
日治時期末期臺南分為臺南市 (州轄市)
及臺南州(新豐郡、新化郡、曾文郡、北門郡、新營郡)。
戰後時期改臺南州為臺南縣,
州轄臺南市改制為省轄市,從而與臺南縣分離;
1946年,臺南縣安順鄉併入臺南市,改為安南區,
形成了省轄市時期的行政區範圍。
在此時期,原城區週圍闢建了許多眷村。
1950年,雲林、嘉義完全與「台南縣」分家。
1950~60年後,臺南市先後於仁和、安平工業區發展輕工業。
然而此時南鄰高雄市快速崛起,並於1979年改為直轄市,
臺南市經濟發展相對受限。
1968年起臺南市政府開始市地重劃,同時因城區向東發展、
東鄰的臺南縣永康工業發達,使得永康人口快速增加,
並與東區相連一片。
2010年12月25日,
臺南縣市合併改制為直轄市,
名為臺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