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泮宮石坊」原是孔廟最外的出入口,
乾隆年間,知府蔣元樞重修孔廟時,將此出入口重新整建,
聘請石匠雕建精美牌坊,再運至現址組建,在全台孔廟中,
僅台南孔廟有這項設施。
日治時期為開闢南門路,將石坊與孔廟隔開,
原有功能遂逐漸被人們淡忘,許多人甚至不知道這是
孔廟的附屬建築。
1665年鄭成功的參軍陳永華建議鄭經後設立臺南孔廟,
1685年清巡道周昌在此營建作為臺灣府學,並建築大成殿
及東西兩廳,並設立欞星門與啟聖祠。
1917年改築後與現代格局大抵相同,
在東側立有泮宮坊,南有泮池。
泮宮石坊為清乾隆14年(1749)所立,
蔣元樞理修,為仿木構造之石坊,泮池為圓形,與庭園
相接之牆上嵌有「思樂泮水」石碑。
石坊為仿木構設計的建物,結構看似單純,
但細看其實有不少細節暗藏其中:坊頂中央有一葫蘆,
具避邪祈福的意義;而頂端兩側有著鴟吻,橫枋下有雀替,
則借用了木構建築的特徵。
此外,石坊上也刻有「加官晉祿」、「琴棋書畫」、
「翔龍瑞麟」等紋飾,皆有吉祥意涵。
而四根石柱的下方,則排排站了八隻小石獅,
臉朝向石坊中央。
雖然石坊在日治時期因道路擴寬(今南門路)
而被往東移,喪失原有空間引導的功能,
還是把石坊當做第一站,先穿越泮宮石坊,
再從東大成坊走進去,體驗一趟
古人行經的路徑。
柱上楹聯為臺灣孔廟建築中唯一的兩幅楹聯。
背面中間兩根柱子上的14 字「六四四」句式楹聯:
「參兩大以成能,時行物生,無私化育;
綜六經而垂教,禮門義路、不過範圍。」
「兩」與「六」是數字對。
兩大,即天與地;「參兩大」,就是參於天地。
時行物生,語出《論語‧陽貨篇》:
「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
無私化育,語出《禮記‧孔子閒居》:
「天無私覆,地無私載,日月無私照。」
「綜六經」,即博綜禮、樂、射、御、書、數等六經。
另一邊,同樣句式楹聯:
「集群聖之大成,振玉聲金,道通中外;
立萬世之師表,存神遇化,德合乾坤。」
不過在背面的楹聯,「能」字位置有個窟窿和右邊石柱上部
子彈的痕跡,是二戰末期美機掃射的彈孔。
泮宮石坊 寬四柱三間,重簷雙脊形式,
其建築精神數模仿木構建築的設計,坊頂中央置一
葫蘆石雕,有辟邪的作用。
坊面上之人物、動物雕刻精巧,
都值得細細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