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谷凍頂產茶歷史悠久,在地相傳,鹿谷先賢林鳳池在1855年
前往福建應試,高中舉人還鄉時,從武夷山帶回36株青心烏龍茶苗
回饋鄉里。其中12株由鄉人林三顯栽植在麒麟潭邊的凍頂山麓上,
在得天獨厚的環境及山嵐雲霧滋潤下大放異彩,
成了今日凍頂茶的濫觴。
乾隆21、22年(1756、57年)業主「許廷瑄」承接施國義(施世
榜之孫)的大坪頂墾權,招徠各方移民前來墾殖,陸續形成粗坑(今屬
初鄉村)、新寮(鹿谷村)、坪仔頂(秀峰村)、羗仔寮(鹿谷、彰雅
兩村)、車光寮(廣興村)、小半天(竹豐、竹林村)、大水窟(鳳
凰、永隆村)、內湖(內湖村)等聚落。
光緒20年《雲林縣采訪冊》記載:「崠頂山,在縣東38里。其山自
鳯凰山分龍,蜿蜒6、7里,路皆平坦;至大水窟頭,束脈聳起。山二、
三里,高低不一;森然屹峙,明媚幽雅;巖頭時有白雲封護.居民數十
家,自成村落.巖隈曲徑,多植茶樹.昔藍鹿洲遊臺,曾到沙連,稱此
茶為佳品;謂氣味清奇,能解暑毒、消腹脹,邑人多購焉。」
該文指出康熙末年藍鼎元所記載的水沙連茶即出自凍頂,
將康熙年間水沙連的野生茶等同於光緒末年的凍頂茶,
或與事實有所出入,但顯見此際凍頂茶已是水沙連茶之中的
優質代表,為地方民眾所喜愛。
凍頂臺地位於東埔蚋溪與古麒麟潭溪的舊河道之間,為河流下蝕切
割殘留之高位河階,階面地形平緩,海拔高度約700~740公尺。臺地
西側下方為羗仔寮聚落,東南側下方為車光寮聚落,相較於這些聚落,
凍頂較為高燥,欠缺經營水田所需的充足水源,因而拓墾之初即以旱作
為主。
道光初年,有溫厚者向業主許廷瑄請墾「凍(崠)頂坪東邊埔地」
一所,因資金不足,招入墾羗仔寮內湖仔底的蘇皎(清皎)幫出一半墾
單銀,兩人合作開墾。
到了道光10年(1830),此埔地已墾成茶園
二段,兩人鬮產時,溫厚得「自己應份開墾茶園乙段,茶欉數不等,
東至坑,西至邱福興墓邊岸,南至蘇皎茶園,北至坑」,而蘇皎分得
「自己應份開墾埔地乙所,內種茶欉數不等,東至坑,西至邱福興墓邊
大岸,南至邱福興茶園,北至溫厚茶園」。
這是所有現存大坪頂文書中最早
有關茶園開墾、茶樹耕作的記載,
溫厚、蘇皎、邱福興等人,
是凍頂臺地開發及茶葉種植的先驅,
其中,邱福興拓墾凍頂的時間可能更早於溫、蘇兩人。
蘇姓原籍漳州平和縣石古社,家譜記載第十四世蘇經與其兄蘇珍之
長、次子蘇坦、蘇□(佚名)二兄弟遷臺,自鹿港登陸臺灣中
部,初居東螺保二八水大緞莊(今彰化縣二水鄉),
未達一年移居大坪頂羗仔寮內湖仔底,
即今凍頂臺地南邊坡下的凹狀地形(今基督長老教會後方)。
蘇家後代記載,祖先在大陸原鄉即有經營茶業之專長,因而進墾
鹿谷之初即以氣候、地形條件皆適宜的凍頂坪為理想茶業經營地點,
每日率領子女上山墾闢茶園。
道光13年的凍頂坪,有蘇皎等佃開墾而成的茶園、山畬、麻竹等
農業景觀,亦有荒埔等待墾民前來請墾。
雲霧常年籠罩的凍頂山(隸屬彰雅村),以其土壤含有的濕氣及石灰質,
成為聞名中外的凍頂烏龍茶產區。
鄉內茶園疊比,茶葉已成鹿谷主要經濟作物,採茶季節茶香處處可聞。
全臺灣唯一不靠海的縣市──南投,有著疊嶺層巒的壯闊,其水分充足且
氣候溫和,再加上土壤多半適合種植茶樹,因此幾乎每個鄉鎮都有茶區,
並發展各自特色。
尤其過去稱「北包種、南烏龍」中的「烏龍」,
即是源自鹿谷鄉的「凍頂烏龍茶」。
鹿谷東南方有山岳包夾,其中的麒麟潭緊連著凍頂與鳳凰2處
茶業旺盛的地帶,而「凍頂」─有一說是因先民無鞋可穿,得在寒冬
「凍著腳上山頂」工作,而得此名;
這番寒意也帶來嵐霧,形成適茶生長的地理條件。
從凍頂茶的火紅程度可見,連其地名都常被以為茶名,
幾乎成為臺灣烏龍茶的代稱。
蘇家古厝1927年落成,
蘇家原籍福建省漳州府平和縣石古社,於第十四世經公
率姪坦公渡台,第十六世泉公為開發凍頂山始祖,第十七世
文芳公開發凍頂茶山先驅者……..
世居彰雅村凍頂巷的茶農蘇文昭表示,
依蘇家祖先《凍頂蘇氏宗譜》記載,蘇家在清朝乾隆年間便
於凍頂山開墾種茶;
光復後,南投縣農會推廣製茶並主辦優良茶競賽,
曾經連續6屆頭等獎都落在凍頂巷,也讓「彰雅村凍頂巷」
從此成為全臺最風光的「茶巷」,
蘇文昭是道地的鹿谷老茶農,經營馨露茶莊多年,
在近來朝高海拔清香型方向追逐的業界趨勢中,他是當地少數
堅持傳統凍頂烏龍茶作法的茶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