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100559.JPG - 散步---  大稻埕  歷史街屋

18世紀末的大稻埕,因淡水港的開放後開始大放異彩,

讓大稻埕成為商貿繁榮、人文薈萃之地。

DSC_4933.JPG - 散步---  大稻埕  歷史街屋
DSC_4934.JPG - 散步---  大稻埕  歷史街屋
DSC_4935.JPG - 散步---  大稻埕  歷史街屋
DSC_4936.JPG - 散步---  大稻埕  歷史街屋

 

大稻埕擁有華麗的巴洛克式建築、傳統的閩南平房、明亮的

紅磚洋樓,不論是古蹟建築、傳統民俗、茶行、布行、中藥材行、

在地美食等,到處都有舊城的歷史軌跡。

在這歷史悠久的古老街區中,擁有深厚歷史傳承的百年老舖

與創意街區,打造出大稻埕新生活美學。

DSC_4937.JPG - 散步---  大稻埕  歷史街屋
DSC_4938.JPG - 散步---  大稻埕  歷史街屋
DSC_4939.JPG - 散步---  大稻埕  歷史街屋
DSC_4940.JPG - 散步---  大稻埕  歷史街屋
DSC_4941.JPG - 散步---  大稻埕  歷史街屋
DSC_4942.JPG - 散步---  大稻埕  歷史街屋
DSC_4943.JPG - 散步---  大稻埕  歷史街屋
DSC_4944.JPG - 散步---  大稻埕  歷史街屋
DSC_4945.JPG - 散步---  大稻埕  歷史街屋

咸豐元年(1851)泉州府同安縣人林藍田為躲避海盜洗劫,

自雞籠(今基隆)遷至大稻埕經商並開設店鋪,開始大稻埕的

商業活動。

DSC_4946.JPG - 散步---  大稻埕  歷史街屋
DSC_4947.JPG - 散步---  大稻埕  歷史街屋
DSC_4948.JPG - 散步---  大稻埕  歷史街屋
DSC_4949.JPG - 散步---  大稻埕  歷史街屋
DSC_4950.JPG - 散步---  大稻埕  歷史街屋
DSC_4951.JPG - 散步---  大稻埕  歷史街屋

咸豐三年(1853年)三邑人與同安人為艋舺碼頭的泊船權利,

發生頂下郊拚分類械鬥事件,下郊的同安人無力抵抗,於是帶著

自身信仰的霞海城隍敗逃至大稻埕,

大稻埕旁淡水河的碼頭交易逐漸興起。

DSC_4952.JPG - 散步---  大稻埕  歷史街屋
DSC_4953.JPG - 散步---  大稻埕  歷史街屋
DSC_4954.JPG - 散步---  大稻埕  歷史街屋
DSC_4955.JPG - 散步---  大稻埕  歷史街屋

 

咸豐十年(1860)淡水開港後,

大稻埕成為臺北最繁華的物資集散中心,

以茶葉與布料的貿易為主。

大稻埕的茶葉貿易在洋行的帶領下,不僅市場擴大,

更造就驚人的財富與繁榮。

DSC_4961.JPG - 散步---  大稻埕  歷史街屋
DSC_4962.JPG - 散步---  大稻埕  歷史街屋
DSC_4963.JPG - 散步---  大稻埕  歷史街屋
DSC_4964.JPG - 散步---  大稻埕  歷史街屋
DSC_4965.JPG - 散步---  大稻埕  歷史街屋
DSC_4966.JPG - 散步---  大稻埕  歷史街屋
DSC_4967.JPG - 散步---  大稻埕  歷史街屋

進入日治時期後日商抵制洋行勢力,

轉而以日本與東南亞為主要市場。

DSC_4968.JPG - 散步---  大稻埕  歷史街屋
DSC_4969.JPG - 散步---  大稻埕  歷史街屋
DSC_4970.JPG - 散步---  大稻埕  歷史街屋
DSC_4971.JPG - 散步---  大稻埕  歷史街屋
DSC_4972.JPG - 散步---  大稻埕  歷史街屋
DSC_4973.JPG - 散步---  大稻埕  歷史街屋
DSC_4974.JPG - 散步---  大稻埕  歷史街屋
DSC_4975.JPG - 散步---  大稻埕  歷史街屋
DSC_4976.JPG - 散步---  大稻埕  歷史街屋
DSC_4977.JPG - 散步---  大稻埕  歷史街屋
DSC_4978.JPG - 散步---  大稻埕  歷史街屋
DSC_4979.JPG - 散步---  大稻埕  歷史街屋
DSC_4980.JPG - 散步---  大稻埕  歷史街屋

戰後大稻埕因淡水河淤淺逐漸失去河港功能,

且臺產茶葉不敵錫蘭紅茶的競爭而逐漸沒落。

之後臺北市區向東發展、人口大量外移,

大稻埕成為臺北市外圍的老舊市區。

DSC_4982.JPG - 散步---  大稻埕  歷史街屋
DSC_4983.JPG - 散步---  大稻埕  歷史街屋


DSC_4994.JPG - 散步---  大稻埕  歷史街屋
DSC_4995.JPG - 散步---  大稻埕  歷史街屋

DSC_4990.JPG - 散步---  大稻埕  歷史街屋
DSC_4991.JPG - 散步---  大稻埕  歷史街屋
DSC_4992.JPG - 散步---  大稻埕  歷史街屋
DSC_4993.JPG - 散步---  大稻埕  歷史街屋

清代大稻埕地區的店屋多為單層樓的閩南式建築,

建材以土埆壁與紅磚為主。為節省建材並符合商業集市的

要求,排列成連棟式的商店街。

DSC_4984.JPG - 散步---  大稻埕  歷史街屋
DSC_4985.JPG - 散步---  大稻埕  歷史街屋
DSC_4986.JPG - 散步---  大稻埕  歷史街屋
DSC_4987.JPG - 散步---  大稻埕  歷史街屋
DSC_4988.JPG - 散步---  大稻埕  歷史街屋
DSC_4989.JPG - 散步---  大稻埕  歷史街屋

採用兩屋坡構成的斜屋頂,並以紅瓦鋪面,

且附帶騎樓,在潮濕多雨的氣候中方便雨水流動,

並遮蔽強烈的陽光[1]:119

橫寬通常不寬,但縱深很長,第一進前廳充作店面,

後方各進可作為囤貨、加工的空間,或分租給工人居住。

在天花板與屋頂之間隔起半樓,做為儲放貨物的場所,

並開有樓井方便吊送貨品。

 

DSC_5012.JPG - 散步---  大稻埕  歷史街屋
DSC_5013.JPG - 散步---  大稻埕  歷史街屋
DSC_5014.JPG - 散步---  大稻埕  歷史街屋
DSC_5015.JPG - 散步---  大稻埕  歷史街屋
DSC_5016.JPG - 散步---  大稻埕  歷史街屋

店門多為左右對稱的一門二窗型式,中門上方有時

開有小門,作為半樓吊送貨物使用,並可於防衛時攻擊盜匪。

使用長條木板相嵌而成的檻窗,白日可一塊塊拆卸,

作為店面使用,至夜晚再拼裝起來,且附有活動式的

平板貨架,可撐出擺置貨品。

DSC_5017.JPG - 散步---  大稻埕  歷史街屋
DSC_5018.JPG - 散步---  大稻埕  歷史街屋
DSC_5019.JPG - 散步---  大稻埕  歷史街屋
DSC_5020.JPG - 散步---  大稻埕  歷史街屋
DSC_5021.JPG - 散步---  大稻埕  歷史街屋

 

咸豐十年(1860)淡水港正式開埠,實際卸貨的口岸則包

括艋舺與大稻埕,但因艋舺河道日漸淤積,加上當地居民排外,

大稻埕逐漸取代其北台灣商業中心的地位。

DSC_5022.JPG - 散步---  大稻埕  歷史街屋
DSC_5023.JPG - 散步---  大稻埕  歷史街屋
DSC_5024.JPG - 散步---  大稻埕  歷史街屋
DSC_5025.JPG - 散步---  大稻埕  歷史街屋
DSC_5026.JPG - 散步---  大稻埕  歷史街屋
DSC_5027.JPG - 散步---  大稻埕  歷史街屋

英、美等國商人紛紛於六館街(今南京西路尾)成立洋行,

以大稻埕為中心,進行茶、糖與樟腦等物資的國際貿易,

大稻埕從此被納入國際貿易體系。

 

 

茶葉貿易迅速造就大稻埕驚人的財富,亦將異國風格的建築、

宗教等文化帶入了大稻埕地區,同時也帶動大嵙崁溪(今大漢溪)

上游如三峽與大溪等市鎮的興起。

 

 DSC_5028.JPG - 散步---  大稻埕  歷史街屋
DSC_5029.JPG - 散步---  大稻埕  歷史街屋
DSC_5030.JPG - 散步---  大稻埕  歷史街屋
DSC_5031.JPG - 散步---  大稻埕  歷史街屋
DSC_5032.JPG - 散步---  大稻埕  歷史街屋
DSC_5034.JPG - 散步---  大稻埕  歷史街屋

 

此時期大稻埕開始出現洋樓,洋樓仿自南洋的

殖民地式建築,以兩層樓為主,主要以紅磚與木材為建材。

屋頂上加蓋平直的女兒牆,砌為封閉或鏤空的圖案,

或嵌有標示店號的匾額。

DSC_5035.JPG - 散步---  大稻埕  歷史街屋
DSC_5036.JPG - 散步---  大稻埕  歷史街屋
DSC_5037.JPG - 散步---  大稻埕  歷史街屋

窗戶受洋樓的拱形迴廊影響,將拱圈與窗洞結合,

通常開有三個拱窗,有時設置拱廊。

簷間有細密的線腳。加有上釉的花瓶欄杆,以上綠釉為主,

但也有上藍釉與白釉的型式,是臺灣地區洋樓的常見特色。

 

店面仍以一門兩窗為主,

同時加上中式的花鳥紋飾與匾額框。

DSC_4990.JPG - 散步---  大稻埕  歷史街屋
DSC_4991.JPG - 散步---  大稻埕  歷史街屋
DSC_4992.JPG - 散步---  大稻埕  歷史街屋
DSC_4993.JPG - 散步---  大稻埕  歷史街屋DSC_4932.JPG - 散步---  大稻埕  歷史街屋
DSC_4957.JPG - 散步---  大稻埕  歷史街屋
DSC_4958.JPG - 散步---  大稻埕  歷史街屋
DSC_4959.JPG - 散步---  大稻埕  歷史街屋
DSC_4960.JPG - 散步---  大稻埕  歷史街屋

目前洋樓式店屋與閩南式店屋一樣,

經過日治時期與戰後的改建,多已消失。

 

1930年代後前現代主義建築興起,

大稻埕許多店屋改建為現代主義型式。

DSC_5009.JPG - 散步---  大稻埕  歷史街屋
DSC_5010.JPG - 散步---  大稻埕  歷史街屋
DSC_5011.JPG - 散步---  大稻埕  歷史街屋

普遍使用鋼筋與混凝土,大量使用面磚,

高度也多增至三層樓。立面裝飾簡潔但變化多樣,

使用當時流行的幾何線條,且每一棟店屋皆有其

獨特的形式。部份立面仍保有巴洛克式的山牆,

 

但裝飾已大量簡化,

門框托架也消失。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