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治時期興建的台中公園位於台中市公園路,與自由路、雙十路、
精武路交接,環境優雅,曾為台灣八景之一。
1903年,台灣正值日治時期的「街區改正」計畫,
台中公園是台中目前唯一自日據時代保留至今的公園,
有獨特的歷史意義,
也是台中面積最大、位於鬧區的綠地。
臺中公園週邊為台中早期發展地區之一,
當時公園內的大土丘為台中古名「大墩」的發源地(後稱砲臺山),
而日月湖也是綠川流經形成的天然水塘。
1898年臺灣總督府臨時土地調查局於大墩土丘上
建立臺灣第一個三角點。
1900年臺中市實施市區改正計劃,除將臺中市區街道採棋盤式規劃,
並規劃公園設施,最初公園原規劃在今舊臺中車站位址,後因鐵路經過
而變更公園位址遷至新高町現址,
最初的公園建地有砲臺山(大墩)、臺中省城之北門樓、昭忠碑
以及週邊墓地與河川地等,其建築經費全由當地官民捐獻。
1903年將車站預定地上的臺中物產陳列館拆遷至臺中公園
預定地內,同年10月28日公園落成啟用;
1905年將招魂碑(昭忠碑)遷建於此,
1907年6月12日在大墩上設置兒玉源太郎壽石像。
1908年,臺灣總督府舉辦的「臺灣縱貫鐵路全通式」會場
選定在臺中公園,由櫻井組負責興建會場建築,包含公園內中之島上
的貴賓休憩所–池亭(亦為活動舉辦完後唯一存留的建築,
後總督府被列為紀念建築物,今為臺中地標歷史建築—湖心亭)。
大正3年(1914) 2月25日,板垣退助訪臺時,櫻・榕樹爲紀念殖樹。
砲臺山上的基座建於1908年,為紀念臺灣第四任總督兒玉源太郎
對於臺灣的貢獻,因此在山上豎立其大理石雕像。
戰後1947年,雕像被拆建為抗日勝利紀念碑。
1898年,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設立,
1900年8月於砲臺山設置三等三角點第89號,
此為原始基準點。
紀念臺建於1911年,為紀念後藤新平而設立的雕像,
位於今兒童園區內。
其輔佐兒玉源太郎完成臺灣西部鐵路的全線貫通,
故在臺中公園內設立其銅像紀念。
1947年,臺中參議會決議拆除銅像,改立孫中山銅像。
臺中神社在1942年遷建到新高町水源地公園,原臺中公園內
的縣社臺中神社主體被拆除,在該處另立兒玉源太郎紀念銅像座。
1973年,由獅子會捐贈孔子像立於原基座上。
公園內有一座日治時期的廣播擴音台(台灣人稱做「放送頭」),
磚石結構、銅製屋頂的建築形式, 原屬於「台中放送局」所有,
設置於公園內,供民眾收聽廣播之用。
目前全台這種 廣播擴音台僅有台北新公園
(二二八和平公園)及台中公園內各存一座。
台中公園內除了上述這些明顯可見的歷史遺跡之外,
若細心留意公園內石造設施的新舊造型, 不難發現一些日治時期的
舊遺跡零星散落公園內。
此外,台中公園歷史悠久,園內擁有不少百年老樹。
當年總督府還特地從南洋引進一些樹種,種植於
台中公園。
老樹當中,特別讓我印象深刻的是砲台山頂紀念碑後方的
一棵爪哇合歡老樹, 巨碩的樹幹尚不足奇,
最奇特的是突出泥土的粗巨樹根,宛如大蟒蛇,
而盤纏的樹根,又似八爪章魚,極為罕見。
砲臺山的圓形涼亭塑有舊台中市徽,
應該也是日治時期所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