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草屯境內的土地仍泰半為平埔族所擁有,此與屯番政策不無關係。
乾隆五十三年福康安平定林爽文亂時,曾得平埔番之助,故奏請屯番。
但是到了道光初年,平埔族大舉遷徙埔里時,其土地已所剩無幾。
北投社與附近的平埔番社比較起來算是大社,
但仍敵不過漢人日益擴張的勢力。
初始,漢人向平埔族租耕,依招批帖繳納番大租。
有時平埔族賣地給漢人,但名義上漢人仍承認土地為平埔族所有,
依例向其繳租,不過有時連番大租權都要落入漢人手裡。
除了租耕、買賣之外,漢人亦有以混佔偷墾的方式取得土地者,
如嘉慶元年,北投社番所有的熟墾水田,東至牛屎崎,
西至六汴溝,南至大唬溝,北至草鞋墩車路之口糧墾業,
為楊振文混佔,後來番目黎朗買奕赴官控訴,終得保全番業。
為此,北路理番同知遂在內木柵、圳斗坑、匏仔寮、
大唬山等處北投社所屬番山,諭示嚴禁漢人藉為公山,
勒派混爭。
入墾草屯者多是漳州人,雍正初,漳州人由彰化沿八卦
臺地東緣南拓,覓墾南投、萬丹地區,並向南至名間,又渡㙉
羅溪拓墾草屯西北。
乾隆二年解除攜眷入臺之禁後,開拓之勢大盛,
濁水溪北岸以草屯為中心的漢人聚落,至乾隆年間已向西拓至
月眉厝、下溪州、頂茄荖一帶,
南及林仔頭,東達南埔與北勢湳。
漢人開墾草屯之初除了取得土地之外,
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築陂、開圳、引水灌田。
據《彰化縣志》載「在北投保北勢湳庄清牛埔山崁,有半壁
泉從石罅湧出,味極甘美,里人乏井,皆往汲焉,雖旱亦湧,
灌田百餘甲,名曰石壁飛泉」。
大體而言,沿著烏溪南岸,西自石頭埔,經頂茄荖、田厝仔、
新庄、番仔田、牛屎崎,東至北勢湳,分佈著以洪姓為主的聚落,
沿著㙉羅溪東岸分布著以林姓為主的聚落,
包括北投埔、月眉厝、溪洲。
從草屯街沿著隘寮溪,也就是在洪姓聚落群的南方,
分布著以李姓為主的聚落,包括下庄、草屯、匏仔寮、南埔、頂崁仔等。
在草屯街區的南方以及林姓聚落的東北方則分佈著以簡姓為主的聚落,
包括新厝、山腳、林仔頭、中庄仔、阿法庄等。
虎山位於草屯約東南方一公里處,昔日又叫大虎山、大嘯山。
登上虎山,可以將中興新村及南投市的美景盡收眼底,
山腳是草屯鎮的一個傳統地域名稱,位於該鎮西南部。
相較於今日行政區,其範圍大致包括新厝里、山腳里,
以及後來劃入南投市的光輝里。
清治末期至日治初期,山腳地區為一街庄,
稱為「山腳庄」。
地區發展較早的聚落為山腳,
在日治期初期的官方地圖上已有記載。
此外,本地區尚有新厝、牛頭埔等聚落。
此古厝所在位置,正確而言應是牛頭埔;
在昔日也算是山腳庄的轄區。
此古厝隱身在圳邊小路的尾端,以往少為人所披露。
此地現雖為富寮里境內,昔日應該也算是大虎山腳的範疇……
按說此地應為簡姓開拓之地,何以有此林家古厝 ?
文獻資料提及此地有地主林水牛家族,
惜無進一步資訊。
然從其建物樣式規模及屋內有保有名家翰墨等作品;
此宅主人勢必也當為昔日之地方顯要…….?
惜網路及文獻上亦無多贅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