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市近期建置了西岸觀光廊道「基隆一日雙塔」,
沿著港西稜線串接兩座燈塔與一座砲台 (球子山燈塔、白米甕
砲台、基隆燈塔) 成為「港西天際線」,除了可以從稜線不同角度
欣賞基隆港與太平洋,沿途的古蹟讓健行多了一些知性。
基隆一日雙塔全段以白米甕砲台為中間點,
往南可以走到球子山燈塔,往北可銜接基隆燈塔。
1900年建造完成的基隆燈塔,位於基隆港西岸碼頭萬人堆鼻。
原為磚砌圓塔,民國51年(1962)改建為鋼筋混凝土圓塔。
萬人堆鼻原是一岩石林立的海埔地,因周邊奇岩怪石林立,如眾多鼻頭
堆疊羅列,因而得名,不過現今已改建為三十號碼頭。
基隆燈塔早年還設有紅色光弧,以標示港外的險礁,頗為特殊,
後因險礁遭炸除,紅色光弧也遭撤除。
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日本接收台灣後,台灣總督府在基隆廳
開始進行民政事務,並正式開始將基隆港建成現代化港口,此外為
台澎航路和建造海底電纜、航路設備等著想,總督府因而成立
臨時臺灣燈標建設部,
在完成了富基角燈塔及鼻頭角燈塔工程後,陸軍省乃自行報請廢止
臨時臺灣燈標建設部,而開始自行建造燈臺等多項設施。
其中,基隆燈臺在經過海軍幕僚意見變更後,
於明治32年(1899)4月選址於基隆西岸岬角(萬人堆鼻)處起工,
並在隔年2月24日竣工,同年4月1日點燈,根據明治33年(1900年)
3月3日《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告示第18號中顯示,
該燈塔工程由總督府技師大澤正業、工事主任技手田口敬太郎擔當,
為台灣日治時期第一座完成的磚造燈塔,除了以具有燈光照引船隻安全
進出基隆港之外,另外因應基隆之惡劣天氣引航則裝設霧砲,並有
觀察基隆風向、溫度和氣候變化之測候所功能。
初建的燈塔原為英國制式之磚砌圓塔,共設立之三層樓,
燈塔門口側則有矩形平面辦公室,發電機室及燈器倉庫之用,
而在二戰期間,曾在燈塔附屬建築旁設置防空洞以躲避空襲。
戰後,基隆燈臺和其他港岸設施由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接收,
設施一度曾為海軍暫做為瞭望室使用,此後則將業務移交海關總稅務司署
(今財政部關務署)海務科使用,而日治時期的測候任務因地區氣候預測的
技術進步而宣告終止。
1962年,燈塔進行磚牆鋼筋混擬土改建工程,
矩形平面辦公室在改建工程中遭到拆除,並未有留下記載,
並使燈塔呈現出目前所見的整體圓錐形塔身,
2013年,基隆燈塔因配合財政部施行新組織架構,將業務移交交通部
航港局管轄,園區古蹟現存燈塔本身、集水設施、三棟屋舍
(行政辦公室、機房、浴廁和住宿空間),彼此則依靠橋梁連接。
2021年2月20日,基隆燈塔在經過基隆市政府文化部決議下,
指定為基隆市市定古蹟,並將配合推廣西岸觀光行程成為觀望
海景之景點。
位在基隆港西岸碼頭上方的球子山燈塔,
為第一座由國人自行設計的燈塔,在燈塔處可以
俯瞰基隆港碼頭,山海城景盡收眼底。
球子山頂觀景平台視野比基隆燈塔觀測台更好,
除了可以看到基隆港碼頭貨櫃作業,還可以看到
整個基隆巿區美景…….
指標系統已經完成,
只要遊客稍有郊山經驗,
可以一口氣由南到北走完
「基隆一日雙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