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潭」一名首見於清道光元年(1821)升任臺灣府北路
理番同知鄧傳安所著《蠡測彙抄》一書中的第2篇〈水沙連紀程〉所記:
「…過水裏社,望見日月潭中之珠仔山;藍鹿洲東徵集所紀之水沙連即此…」,
及第11篇《遊水裡社記》所記:
「…其水不知何來,瀦而為潭,長幾十里,闊三之一。
水分丹、碧二色,故名日月潭。珠山矻立潭中,高一里許,圍五之…」。
文中知其潭中有「珠仔山」(拉魯,舊稱珠嶼島、光華島),
以其潭水之顏色而區分為日月潭。
而不是如今所謂:「…島東及北側形圓如日,島西南側狹長
微彎如月,故名『日月潭』」。
日月潭名稱由來是因為形狀之說,可追溯到曹士桂《宦海日記》的記載:
「山南水圓如日,山北水彎如半月,詢社人,潭名日月」。
早期的英文文獻裡稱日月潭為「干治士湖」(Lake Candidius),
乃紀念來台傳教的干治士,為1873年由甘為霖所命名。
另有傳教士來日月潭向邵族人傳教時,亦將日月潭名之為「龍湖」
(Dragon Lake)、「林伊西巴坦湖」(Nin-Isivatan Lake)等之名稱。
1918年7月,臺灣電力株式會社開始在日月潭興建「門牌潭發電所」,
但由於資金的不足,拖到1919年才大興土木。
1934年6月完工,並改稱日月潭第一發電所。其相關工程包括在武界
建壩攔截濁水溪上游溪水,開鑿人工引水隧道至日月潭以供給水源,
而發電後的水則被引導注入濁水溪支流水里溪。
為了運送電廠興建所需要的材料,集集線鐵路因此孕育而生。
完工後的日月潭的水位上升,湖面面積也從原來的4.55平方公里
擴張至7.73平方公里,
戰後,於1946年成立臺灣電力公司,並隨後修復電廠恢復供電,
1948年10月改名為大觀發電廠。日月潭地區屬於暖溫帶氣候區,
四面環山,風向與氣候較為穩定,因此氣溫涼爽,寒暖適中,
一年四季平均溫度在攝氏19度左右。
日月潭國家風景區轄區內多山水美景,
步道與山脈登山路線多元豐富,其中風景最秀麗的就是
「明潭四姊妹(明潭四秀)」與「環湖步道」。
明潭四姊妹分別是
水社大山、大尖山、貓囒山與後尖山。
環潭步道更是來日月潭旅遊必訪之處,
具有歷史感的涵碧步道、再現九蛙的水蛙頭步道、猶如祕境
的大竹湖、慈恩塔、土亭仔與青龍山步道等等,
每一條都可以看見日月潭
不同的景致與風情……..
慈恩塔建於海拔954公尺的山上,
塔頂正好是海拔1000公尺。
可由此觀賞日月潭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