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區地名之緣起,至少有數種說法:
一是說此地古昔原為西拉雅平埔原住民族馬卡道支族的
嘉定社(傑顛社)居住地之一,「茄萣」地名係由平埔族語:
「Cattia」或「Cattea」音譯而來,這個字在平埔族語中是「十」字
與「魚」字的結合,意謂「多魚之地」;
後來漢人以此發音與沙洲上茂生的茄萣樹相類似,
因此譯為「茄萣社」或「茄藤社」。
另一說是由植物「茄萣」而取名:
根據《台灣通史》虞衡志:「茄萣:生海濱,本可為薪。
皮色赭,以染網。安邑有茄萣莊。」
茄萣樹原稱茄藤仔,亦稱海茄苳或海茄冬,為紅樹林(Mangrove)之一種。
紅樹林為一種被子植物,常分布於熱帶或亞熱帶地區風浪平靜之海岸,
而鹹水、淡水交會且泥砂淤積之處尤為多見。
台灣北岸、西岸的河口附近及潟湖海岸多有生長。
台灣的紅樹林植物計有水筆仔、海茄苳、紅茄苳、五梨跤、
細蕊紅樹、欖李等六種,
本地沿海的紅樹林多為海茄苳。
茄藤仔亦即海茄苳,學名為Avicennia marina (Forsk) Vierh,
屬被子植物馬鞭草科(Verbenaceae)。
為常綠喬木,葉對生、革質、橢圓形,長四至六公分。
蒴果呈扁球形,脫離母株後,一面隨波飄流,一面自行發芽成長,
待飄至有泥土之水濱,很快落地生根,長成新株。
1920年本鄉轄區劃歸於高雄州岡山郡湖內庄,
1948年白砂崙、頂茄萣、下茄萣與崎漏四聚落,
自湖內鄉分出,獨立設置茄萣鄉。
2010年12月25日,高雄縣市合併後,
改稱高雄市茄萣區。
茄萣南北狹長約六公里,由北往南分為白砂崙、頂茄萣、
下茄萣、崎漏(塭寮)四大聚落。
下茄萣以林姓為大姓設有林氏宗祠。
宗祠旁即有依林家古厝,古貌依舊,
應該是茄萣地區現存最古老的古厝………
根據資料: 此宅為林恩魁醫師之祖厝。
林恩魁,1922出生於高雄茄萣,由於父親在印尼經商,林恩魁
六歲時,與母親搭船前往印尼,就讀巴達維亞日本領事館小學校。
1932年時將林恩魁送回台灣台南,台南州南門尋常小學校畢業後
考上台南州立第二中學校,1940年林恩魁赴日求學,
1941年考入浦和高校,1943年考上東京帝國大學醫學部,
當時台灣人考入東京帝國大學醫學部僅有李德義、樂錦泉、
林恩魁與劉沼光四人,劉沼光與林恩魁因而成為莫逆。
1944年3月東京大轟炸時住處遭到炸毀,劉沼光與林恩魁曾短暫
住在劉明電位在東京大久保的豪宅,1944年林恩魁完成大二課程後,
前往滿州國立新京衛生研究所擔任醫師,
1946年底,林恩魁返回台灣,進入台大醫學院就讀。
就讀台灣大學醫學系期間,
劉沼光獲選為第一屆台灣大學醫學系學生自治會
常務理事,林恩魁擔任第二屆台灣大學醫學系學生
自治會常務理事,
四六事件之後,多數加入省工委的學生逃離校園,
1948年台大畢業後林恩魁到高雄省立醫院實習,
1950年轉旗山醫院擔任外科醫師,
1957年林恩魁在高雄蔡外科醫院擔任副院長,
1961年林恩魁在岡山開立林外科醫院擔任院長
直到1985年退休,
2015年5月7日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