梓官城隍廟,位於梓官舊部落的市中心,與公有零售市場毗鄰,
也跟遷移不久的善化堂並列,是梓官、中崙一帶居民的共同信仰中心,
也是南台灣的道教重地。
這一座城隍廟,創建於清嘉慶五年(1800),
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
根據記載,這期間,內外部曾經有過二次的整修,以及一度的全面重建,
第一次整修時間是在大正二年,第二次修建,則在民國卅六年,而完成
全面重建是在民國六十九年,新廟落成之後乃有現在
冠冕堂皇的莊嚴廟觀。
中崙位於梓官區的東北部,東臨橋頭區芋寮里,
以典寶溪為界,古地名為『中崙庄』,
該地名最早見於清嘉靖9年(1804)梓官中崙城隍廟的
『碑記示禁』文,因典寶溪與台灣海峽的海水相通,溪水
每日隨著潮汐起伏,中崙河段終年有水,居民取水灌溉,
或溪中捕魚、養鴨,長年潤澤鄉里,
故連結兩地(中崙與芋寮)之橋,名為長潤橋,
據耆老所云,因梓官與中崙之間地勢比較低,
進入本社區至中崙溪(典寶溪中崙段)之間地勢稍為隆起,
成為一個山崙狀,名為「中崙」。
城隍廟的建廟緣起,始於明鄭收復台灣,大陸沿海居民紛紛
隨軍來台,聚居於梓官一帶平原,自然形成了部落,為求居民平安,
精神有所寄託,遂興建廟宇,奉祀池府千歲,以保境祐民,
後因梓官蔡姓與淵官李姓民眾,互相發生土地糾紛,
鳳山縣衙束手無策,而由台南府派遣道爺前來平息紛爭,
並倡議將原池府千歲廟,改奉祀城隍爺為主,
以池府千歲為副,而獲得了民眾的支持,
於是發動捐地,並完成建廟迄今。
根據高雄的文史工作者的研究及梓官城隍廟廟誌記載,
傳說梓官城隍廟的第一任城隍爺,即為左營舉人卓肇昌,
其父卓夢采在高雄同樣是大名鼎鼎秀才詩人。
卓肇昌從小天資聰敏,地方耆老相傳他甚至被旗津天后宮
媽祖稱為文曲星下凡,他過世當天有鄰居在路上看到他騎著白馬
往梓官方向走,當時鄰居並不知道他已經過世,就問他要去哪裡。
卓肇昌回答鄰居說他要去梓官當城隍爺,
並請鄰居到家時轉達他的親人,結果等鄰居回到家後要去
他家說這件事情時,卻看到他家正在辦喪事,
一問才知道卓肇昌已經過世,
而碰巧的是,他過世當天正好就是
梓官城隍爺神像開光點眼的日子。
重建後之城隍廟,廟貌堂皇,燕脊石獅,
雕欄畫棟,古色古香,它結合了現代與傳統,
極盡中國寺廟的建築之美,廟頂、簷緣、龍柱、
浮雕以及鼓亭、鐘樓均甚壯觀,
平時香火鼎盛信徒眾多,威靈顯赫,遠近馳名,
每年農曆五月十二日為城隍爺誕辰,
善男信女,祈安求福,
尤其絡繹不絕、盛況空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