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崗山範圍橫跨岡山、燕巢、阿蓮和田寮四區,幅員遼闊廣大,
海拔最高312公尺,居高臨下的地勢優勢,在過去曾為封閉的軍事重鎮,
入山還得經過申請;現在的大崗山風景區,不僅遍佈古剎名塔,
亦為登山步道熱門景點。
風景區內林蔭茂密,有著原始的生態景觀,地質屬珊瑚礁石灰岩,
加上其特殊的階梯斷層構造,形成多樣且迷人的自然景觀,在清代就以
「崗山樹色」名列「鳳山八景」。
園區面積廣大,
大致區分為前山的如意公園、宗教區及自然生態區,
三區之間有各式步道供民眾健行休憩。
前山遍佈古剎名塔,香客絡繹不絕,
後山則有珍貴稀有的石灰岩地質奇景,像是盤龍峽谷一線天、石母乳與
一線天等自然奇景,吸引不少民眾一探究竟,嘆為觀止。
創建於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的超峰寺,至今二百餘年,
主祀觀世音菩薩,目前更名列為二級古蹟,極具歷史價值……..
超峰寺所在位置正好位於大崗山頂,
於此可俯瞰整個大崗山遼闊的自然景觀,
於視野上可說是絕佳的饗宴。
清乾隆6年(1741)劉良璧重修刊行的重修福建台灣府志,卷九典禮祠祀附:
「超峰石:娘岡山,奉祀觀音佛祖,僧紹光募緣建」。
乾隆12年(1747)范咸與六十七纂輯之重修台灣府志卷十九雜記:
「超峰石觀音亭:在岡山,僧紹光建」。
清光緒20年(1894)盧德嘉纂輯之鳳山縣采訪冊丁部:
「觀音寺…一在大岡山腰…額「超峰寺」,
乾隆二十八年知府蔣允焄建」。
日治時期大正9年(1920)連橫撰寫刊行的台灣通史卷二十二宗教志:
「超峰寺…雍正間,有僧紹光者,結茅於此。乾隆二十八年,知府
蔣允焄乃建為寺」。
透過史料與論述可推論超峰寺的前身為超峰石觀音亭,
奉祀觀音佛祖,在乾隆6年(1741)之前由僧人紹光募緣興建,
乾隆28年(1763)擔任台灣知府的蔣允焄,至大崗山附近巡視防務兼遊玩,
同時到超峰石觀音亭附近禮佛,見該亭簡陋破敗,
於是捐錢整修,並賜名超峰寺。
由於這是超峰石觀音亭改建為超峰寺的重大轉型,
因此蔣允焄被視為超峰寺的建立者,今日超峰寺功德堂
仍供奉蔣允焄牌位,寺中更長期流傳蔣允焄飛瓦建寺
的一段佛門善緣與山中佳話。
道光5年(1825)超峰寺修建,道光12年(1832)張丙作戰,
鳳山的許成起兵響應,當時超峰寺僧林和尚也趁機附和,
由於此次戰事影響,超峰寺頗有受損。
清光緒6年(1880)李建成募款重修,由現存光緒年間的木聯、
石聯及匾額,反映重修後的超峰寺香火興旺,陸續獲得
士紳與商號贈匾題詞。
明治41年(1908)永定法師將戶籍由開元寺遷到超峰寺,
開始以超峰寺為發展中心,企圖建設超峰寺為禪宗叢林,
和導師義敏法師合力開創日治時期台灣佛教
四大法派之ㄧ的「大崗山派」。
昭和12年(1937)每年全台到大崗山超峰寺朝拜觀音的香客,
已達六萬人之多,可謂香火鼎盛…….
昭和16年(1941)太平洋戰爭爆發,
二年後大崗山被日本政府列為軍事重地,山上寺院被要求
於昭和18年(1943)9月前遷移,
民國51年8月與10月三寶佛殿與法堂陸續落成,
三壇大戒傳戒活動盛況空前。
鑒於法務繁忙,原有殿堂不敷使用,在保存古蹟莊嚴
風貌原則下,著手整建超峰寺。
經歷十年辛苦規劃,
寺貌煥然一新……..